文/吴朝豪
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在一些电商平台,大多数售卖手机膜的商家都声称自家的产品具备“防蓝光、护眼、抗疲劳”等功能,尤其是“99%防蓝光”的宣传语常常吸引消费者购买。记者从多个商家处购买了9款宣称防蓝光的手机膜,价格从9.8元到140元不等,通过对比测试,有4款阻隔率在0.1%到16.4%之间。个别产品的蓝光阻隔效果,和家用保鲜膜差不多。
调查结果让人尴尬,针对部分商家宣称手机膜防蓝光效果达到99%,甚至100%的说法,专家也提示,蓝光是屏幕显色的关键色彩,如果真的阻隔掉蓝光,手机就会严重偏色,视觉体验失真。如此看来,消费者似乎是交了一笔“智商税”。然而这样背离科学的宣传,不仅能堂而皇之地挂在页面,还能有大批买单者。
原因不难理解。电子屏幕已经成为生活的延伸。上班族对着电脑赶工,学生盯着屏幕上网课,老人也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眼睛累是真的,又干又胀更是常有的事。所以,一张“防蓝光膜”就成了大家的指望。消费者掏十几二十块钱买的,算不得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更像是求个心里的踏实。换句话说,买的不是膜,是份心安。
正是这种焦虑真实存在,商家才有了空子可钻。科学概念被拆解揉捏,最后成了“99%防蓝光”的话术。虽说短波段、高强度的蓝光确实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但现有的手机膜远远达不到这样“高效”的阻隔标准,商家只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而实际的效果商家是做不了真正的担保。
这种逻辑其实并不陌生。容貌焦虑带来了“瘦脸神器”、V脸贴,脱发焦虑则催生出“生发喷雾”,大多产品并非基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研发,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人们内心的焦虑而出现,针对这些焦虑所衍生出的产品,实际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如今,眼部焦虑也成了新的“商机原料”,被不断放大、标上价格,进而批量出售。一旦焦虑被商品化,便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源源不断地被复制出来。
不少消费者其实清楚,所谓“99%防蓝光”是夸张的,却依旧愿意为这类产品买单。在“以防万一”的想法里,难免会认为“聊胜于无”,花点钱,也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安心。心理学上,这叫“避免损失”。往深了说,这更像是一种人性本能:与其承受“毫无行动”的焦虑,倒不如心甘情愿交这笔“智商税”。
所以,不必取笑被收割的消费者,倒该反问一句为什么能割得这么顺畅?
据记者调查,当前“防蓝光”膜的研发通常由厂家与科研机构或卫生单位合作进行,由于尚未建立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不少商家便混淆概念,以普通膜冒充“防蓝光”,甚至以次充好。广告法禁止虚假和误导性宣传,可在电商页面上,仍旧出现满屏的“99%防蓝光”,却少有人觉得违规。
与此同时,平台的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现象。虚假宣传未必天然热销,但在缺乏审核和约束的环境里,只要能博得一点流量,就易借助平台的推荐机制被不断放大,销量越高,曝光越多,最终形成循环效应。如此一来,消费者点开页面,扑面而来的往往是最极端、最夺眼宣传的商品,老实讲工艺、“说真话”的产品反倒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窘迫境地。
说到底,防蓝光手机膜揭示了当下“焦虑经济”的底色,科学被稀释成广告布景,焦虑被当作精准营销的入口,消费者被收割得毫无防备。一个行业若靠消费“焦虑”堆砌繁荣,那繁荣注定短命。生意可以依赖噱头,信任却只有一次。
当然,消费者也该清醒,护眼关键在科学用眼,买膜求心安可以,别真当买了“全保险”。而且这事也不能只停在“吐槽”,虚假宣传该付出代价,标准不能一拖再拖,平台也不能装聋作哑。底线必须立住,谎言必须清理。
真正刺眼的,不是屏幕里那点蓝光,而是焦虑被反复当作“商机”兜售。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