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到底靠不靠谱?
对于这个问题,自三峡大坝定下修建方案以来,不少人就予以消极回答,说它就劳民伤财,毫无功效,美国专家甚至扬言其不过50年就会彻底报废。
然而时至今日,已经度过19个春秋的三峡大坝依然挺立,用实力回应了种种质疑。
那么,三峡大坝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它又有多么厉害?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作为一项"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单从构想落地到正式开工,就花了将近40年时间,这种谨慎程度,在世界水利史上都少见,肯定从一开始就把"安全"和"寿命"刻在了设计图纸上。
毕竟这么大的工程,肯定要有长远打算,就拿坝体基础来说,选在花岗石地层上,这石头硬到每平方厘米能扛住1000公斤的压力。
而且三峡地区地震风险低,预测最大地震强度才六度,但大坝是按七度标准修的,等于给房子装了超规格的防震墙。
除此之外,大坝用的混凝土也不是普通货色,光抗冲耐磨这一项就下足了功夫。
泄洪深孔的底板和侧面两米高的地方,用的是标号R28450的混凝土,其他过流部位用的是R28400,这些数字背后,是能顶住每秒35米水流冲击的硬实力。
而这也仅仅是三峡大坝材料的一部分,施工时就更不用多说了,当时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方监督、建设方核查,还有专家监督委员会最后把关,硬是把工程优良率做到了92%,合格率100%。
2007年,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就说,就这质量,原定300年的寿命肯定打不住,用500年以上没问题。
而且现在大坝上装了1.2万多支监测仪器,从变形到渗流,从应力应变到强震监测,方方面面都盯着。
运行19年了一切还算正常,那些说大坝"变形""溃坝"的谣言,在这些实时监测数据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更重要的是,三峡大坝可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它的设计从头到尾就透着"实用"两个字。
整个坝体总长2335米,坝顶高程185米,光泄洪坝段就有483米长,23个泄洪深孔和表孔配合,能精准控制水流。
发电方面,2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再加上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
通航方面更厉害,五级船闸能过万吨级船队,升船机能提升3000吨级的船只,2023年货运量突破1.72亿吨,比刚建成时翻了好几番。
不难看出,从设计理念到施工质量,从结构功能到监测体系,三峡大坝就像一位深思熟虑的老者,既有着硬朗的身板,又藏着一身本领,为的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那三峡大坝还有什么成绩?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番成绩呢?
三峡大坝的实力,得从设计图纸上的数字说起。
它按千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能顶住每秒9.88万立方米的流量,对应的水位是175米;要是遇上万年一遇再加10%的特大洪水,每秒12.43万立方米的流量,也有180.4米的校核水位顶着。
这些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这些年在实战中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020年6月进入汛期后,长江流域遭遇持续暴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都成了重灾区。
7月2日,长江1号洪水形成,三峡入库流量冲到5.3万立方米/秒。
按照调度指令,大坝把下泄流量控制在3.5万立方米/秒,34台机组全开还消化不了这么多水,剩下的4000立方米/秒才通过泄洪孔排出。
就这一下,城陵矶水位降低了0.8米,洞庭湖和鄱阳湖才没超过保证水位。
整个汛期,三峡累计拦洪140亿立方米,相当于1000个西湖的水量,荆江河段安然无恙,这要是放在以前,恐怕又是一场全民抗洪的硬仗。
而三峡大坝最厉害的不是硬抗洪水,而是"削峰填谷"——洪水来临时把水拦住,下游压力小时再慢慢放出去。
这就让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以前的10年一遇,提升到了现在的100年一遇,沿岸数千万人和数百万公顷耕地从此少了份洪水的威胁。
面对这些实打实的成绩,再回头看美国专家"50年报废"的预言,就显得格外可笑。
大坝现在运行了19年,各项指标都很稳定。
按专家的话说,只要定期维护,再用上百年完全没问题。
那些年复一年炒作"大坝变形""溃坝风险"的言论,不过是无视事实的谣言。
三峡大坝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它不仅靠谱,而且是撑起长江流域安全和发展的"定海神针"。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巨大工程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也不例外,不过这些年争议最多的并非其实力,而是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最直接的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中华鲟是长江里的"活化石",每年都要从海里洄游到金沙江产卵。
大坝建成后,洄游通道被阻断,中华鲟的繁殖地大大缩小。
虽然这些年实施了春季禁渔、人工繁殖放流,但野生中华鲟的数量还是在减少。不只是中华鲟,长江里的白鱀豚、江豚等珍稀动物,也因为栖息地变化和食物减少,数量越来越少,江豚现在已成了濒危物种。
而且因为三峡大坝的建成,库岸带的植被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
移民搬迁后,新的居住地生态环境变化,一些陆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分割,种群交流受到影响。
其实在论证阶段,生态问题就是讨论的焦点之一。最后之所以决定修建,应该是因为专家们权衡了利弊:防洪、发电、航运带来的巨大效益,能惠及数亿人,而生态影响虽然严峻,但可以通过措施缓解。
这些年,一系列保护措施陆续出台,库区生态治理也在加强,对于泥沙问题,专家们一直在研究对策。
显然已经运行19年的三峡大坝,还在不断适应和优化。随着技术进步,生态监测会更精准,调度会更科学,相信它能在发挥效益的同时,把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而未来的日子里,三峡大坝还会继续站在长江之上,经历更多风雨,见证更多变迁。
那些关于它"撑不了多久"的预言,终将被时间击碎。
环球网-三峡工程能防多少年一遇洪水?有没有“变形”风险?权威人士回应
中国新闻网-工程专家:三峡大坝使用寿命可达五百年以上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