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多动症娃跟爹徒步60天,这不是吃苦,是特殊孩子的成长处方

近日,湖北余先生带9岁多动症儿子小景徒步的新闻火了——计划60天走1000公里,早八晚五、一周六休,每天25公里。评论区有人夸“父爱如山”,有人担心“孩子遭罪”,但作为特殊教育研究者,我想说:这不是“狼爸式吃苦”,是用脚步给特殊孩子开的“成长处方”

多动症娃的“困局”:坐不住不是“皮”,是大脑在“报警”

小景这样的多动症孩子(医学上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问题是“大脑执行功能弱”——就像电脑CPU处理不过来信息:上课听5分钟就走神,写作业抠橡皮、咬铅笔,情绪像坐过山车……传统课堂的“静坐听讲”,对他们反而是种折磨。

余先生选择徒步,恰恰戳中了多动症的“干预关键”:大运动能释放过剩能量,自然环境能修复感官失调。心理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每天需要至少1小时的“剧烈运动”(比如跑步、徒步),才能让大脑前额叶皮层(管注意力的区域)“冷静”下来。小景每天走25公里,表面是“累”,实际是在帮大脑“重置”——我见过类似案例,孩子走一周后,回家写作业能专注20分钟,以前连5分钟都坐不住。

徒步不是“瞎走”,是“沉浸式教育课”

余先生的徒步不是简单的“长途跋涉”,他设计了“教育暗线”:

教育的本质:不是“矫正问题”,是“看见需求”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孩子的期待是“变乖”,但余先生更在意“小景有没有快乐,有没有进步”。这让我想起特殊教育的核心原则:不是“把孩子改造成普通人”,是“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徒步中,小景的变化肉眼可见:以前写作业像“打仗”,现在能坐住半小时;以前见人就躲,现在会主动跟营地阿姨打招呼;以前情绪说炸就炸,现在生气时会深呼吸说“我需要冷静”。这些进步,比“考上重点小学”更珍贵——他在学习“和自己相处”,这才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当然,徒步不是“万能药”。余先生也做了专业准备:提前带小景做体能评估,备足药品;每天记录孩子的情绪、睡眠、饮食,及时调整节奏。这说明:特殊教育需要“科学兜底+温度托举”——既不是盲目“吃苦”,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

小景的徒步故事,戳中了无数特殊家庭的痛点:我们总在问“怎么让孩子变正常”,却忘了“正常”从来不是唯一标准。余先生用脚步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不一样”,然后用耐心和智慧,帮他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那些走过的路、流过的汗、交过的朋友,终会变成小景生命里的光——不是照亮“变乖”,而是照亮“成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育儿   处方   孩子   特殊教育   大脑   主动   情绪   营地   自然环境   同伴   苦难   额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