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衣库到佳得乐:顶流人物“拒绝”背后的舆论密码


山有信/文


“拒用” 不是终点,而是博弈的开始……


近五年,从国际服饰巨头到国民饮料品牌,从顶流明星到篮球巨星,12起公众人物“拒用”消费品案例,不仅是一个个独立事件,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公众立场、市场情绪与品牌策略的复杂博弈。


图源:AI


接下来,我们就透过这些案例,拆解这场“拒绝”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舆论密码。


近五年公众人物公开场合“拒用”消费品案例收集

制表:山有信


一场由“新疆棉”点燃的“立场表态运动”


如果要给近五年公众人物“拒用”事件找一个“爆发原点”,2021年的“新疆棉风波”绝对是绕不开的节点。反做空一线收集的近五年案例中,约90%的案例都集中在2021年,10起案例中有9起直指国际服饰品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场表态运动”。


具体而言,回溯2021年,刘雯、易烊千玺等顶流明星集体与涉“抵制新疆棉”品牌切割时,整个消费市场都为之震动。2021年3月,H&M一份“停止使用新疆棉”的声明被翻出,随后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等多个国际服饰品牌陆续被曝光曾参与“抵制新疆棉”。消息一出,国内舆论瞬间沸腾——在消费者眼中,“不用新疆棉”不仅是供应链选择,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不尊重。于是,公众人物纷纷与涉事品牌方解约,“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登上热搜,超过40位明星终止与涉事品牌合作。


彼时的网友,对这些公众人物几乎是一片“好评如潮”。“支持国货”“支持解约,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声音刷屏,还有媒体梳理出了“解约明星名单”。可以说,在当时的舆论语境下,他们的“拒用”,已成一种“爱国立场”的具象化表达。


不过,面对这场集体“拒用”,那些品牌方们的反应却略显微妙。优衣库在2024年抛出“不使用新疆棉”的声明,似乎有些“冷处理”后再定调的意味;阿迪达斯、耐克、CK等品牌则始终未公开做出正式回应;貌似只有PUMA做出了实质性动作:撤销“抵制诋毁新疆棉花的声明”……


总而言之,这场引发了巨大舆论讨论的“拒用潮”,以“明星表态、消费者买账、多数品牌沉默”落幕。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留下的影响是深远是:公众人物与品牌的合作,多了一道“立场红线”,“是否坚守底线”也将成为消费者衡量品牌的重要标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C罗“拒喝”可口可乐事件当时也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C罗拒绝与可乐同框”等词条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据悉,可口可乐是欧洲杯官方赞助商,在对阵匈牙利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葡萄牙球星C罗(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落座后把桌上摆放的两瓶可乐移走,放到了镜头外。然后举起了面前的矿泉水说:“要喝水,不要可乐。”


当时,这一举动对可口可乐的市场价值产生了重大影响。2021年5月14日欧洲股市开盘时,可口可乐的股价为每股56.1美元。但到当时新闻发布会结束时,股价已跌至每股55.2美元。这意味着股价下跌1.6%,可口可乐市值损失40亿美元。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对C罗的举动回应称,“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6年后,即2017年,C罗被控逃税,在西班牙的庭审过程中,由于庭审持续时间较长,当现场工作人员拿了一瓶可乐给C罗时,也被拒绝了。


2021年后,“拒用”事件有所降温


在我们收集到的案例中,2021年后,公众人物“拒用”消费品的案例较少,但不可置疑的是,这些案例不仅充满了“戏剧性”色彩,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2021年的“立场驱动”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2022年歌手何洁在一场直播中拒绝食用螃蟹,被一些网友称为“被迫营业”就极有戏剧性,当时几乎引发了全网批评,有的网友吐槽到:“作为当晚主咖,现场情商表现令人担忧。即便无法试吃产品,作为名人身份,也应该客气婉拒,而不是当场黑脸,破坏直播间气氛。”也有网友表示,“推荐人不吃产品,这样的工作态度,明显辜负品牌方的信任。又想赚钱又想要清高,完全不适合直播带货。”


那么,同样是“拒用”,为何网友们的评价天差地别呢?显而易见,答案就在于“拒用理由”中——何洁的拒用源于个人偏好,既不涉及公共立场,也无正当价值支撑,自然难以获得公众认同。


如果说何洁的案例是“个人选择遇冷”,那2024年记者曾颖“拒喝”香飘飘事件,就是“品牌方霸总式反击”的教科书案例。据悉,2024年,香飘飘旗下杯装果茶品牌MECO,在日本商店中的商品包装上印有标语杯套,其中包括了诸如“无耻”、“0.1%的土地污染了70%的海洋”等引人瞩目的标语。有不少网友力挺香飘飘的举动,但曾颖却认为这一营销策略让她感到不满,表示将不再购买和饮用香飘飘奶茶,并呼吁大家共同抵制这一品牌。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无数网友都对曾颖的行为表示质疑和不满。


对此,香飘飘的回应却获得了许多网友的认可。一方面,其先是在微博发文称“我们的员工是好样的”;另一方面及时安排员工回国,且董事长亲自举着“欢迎香飘飘勇士归来”的横幅到机场迎接。


由此可见,这种“护犊子”的“霸总式”操作,不仅反映出了香飘飘的价值立场,也体现了他们对舆论情绪的精准拿捏。在消费者眼中,“00后员工敢直接表态”体现出的正是当下青年的态度,而董事长的高调接机,又强化了“重视员工、价值观正向”的品牌形象,可以说,香飘飘用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回应,取得了大众的认可。


回溯1985年NBA总决赛第六场,芝加哥公牛队的更衣室内,橙黄色包装的佳得乐饮料瓶层层堆叠。当时,乔丹仰头畅饮其中一瓶的画面,被摄像机捕捉并定格为永恒瞬间。这一场景,不仅让佳得乐与顶级体育赛事的深度绑定成为营销史上的标杆案例,更以此为起点,为运动饮料行业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橙色时代”——佳得乐几乎主导了整个赛道,成为无数运动员与消费者心中的运动饮品代名词。


但近来,佳得乐好像不再受球员欢迎,甚至还出现了藏饮料的情况。这是怎么一回儿事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代言冲突……


2025年4月,在火箭和勇士G3的赛后发布会上,库里在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时,把2瓶佳得乐饮料直接放到了台下,原因便是身为运动饮料品牌Plezi代言人的库里,自然不能让其个人形象为竞品打广告。如今,NBA球员们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球星都有自己代言的运动饮料品牌,因此,为避免违反合同,他们会选择撕掉饮料标签,“藏匿”竞品,或不喝竞争对手的产品。


可见,这种“拒用”与2021年的“拒用潮”不同——库里的拒用无关立场,更多是商业合作层面的考量,佳得乐的不回应,或许也是为避免因“过度解读”引发更大争议。


总之,根据反做空一线统计到的案例,2021年之后的“拒用”事件,“拒用”理由已脱离“立场单一驱动”,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公众人物的“拒绝”可能是个人偏好,也可能是商业策略;品牌方的回应可能是冷处理,也可能是主动借势。


拆解“拒用”背后的多方博弈


透过这12个案例发现,公众人物“拒用”消费品从来不是简单的“我不喜欢”,而是涉及公共立场、市场情绪、品牌利益与员工关系的多方博弈。但这其中,依旧有清晰的逻辑线存在。


首先,立场是否“契合公众共识”,决定舆论风向。在所有案例中,“立场”都是最关键的“舆论开关”,而立场是否与“公众共识”一致,直接影响着评价走向。2021年的案例之所以能获得网友认可,核心在于公众人物的“拒用”符合“国家利益”这一核心共识——当国际品牌质疑新疆棉、损害国家利益时,明星的“拒用+解约”,本质上是与广大消费者的“立场共鸣”。


而曾颖拒用香飘飘事件的争议,也源于“立场认知差异”。香飘飘反对核污水的立场,契合了多数公众的共识,因此曾颖的拒用行为自然就会引发网友的“不满”。而香飘飘的回应,不仅彰显了品牌的立场和态度,而且还体现了品牌对员工的包容,自然更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反观何洁拒用螃蟹,不仅无“公共立场支撑”,而且不符合常规直播逻辑,故也只能沦为“个人作秀”的批评对象。


此外,库里“拒喝”佳得乐,其无关立场,更多是商业合作层面的考量,因此,自然也可得到大众的理解。反而这一举动,还使得佳得乐的搜索量暴增了270%。


在“拒用”事件中,公众人物的身份不仅决定事件的传播范围,更会影响公众对“拒用动机”的解读。上述案例一方面可以给公众人物提个醒:在公开场合“拒用”消费品前,首先要考虑“自身立场是否与公众共识相悖”,若因立场分歧引发“拒用”,更需谨慎权衡;其次,在公开场合更应随时全面考量商业场面的合作要求,避免陷入违约风波;最后,《人民日报》也强调,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堪称社会主流价值的风向标,能不能言出必行、以身作则,事关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因此,什么时候“拒用”,为什么“拒用”,也是公众人物应细细衡量的。


其次,面对公众人物的“拒用”,品牌的回应策略也多种多样,第一类是最常见的“沉默应对”;第二类是“修正立场”,即用“修正立场”的方式向消费者“示好”,这种策略若能在舆论发酵初期就做出调整,便有可能最大程度挽回信任。第三类是“立场与人文关怀双维护”,通过分析香飘飘的案例可以发现,这种回应方式更能让品牌方在“立场坚定”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平衡,赢得公众对品牌理念的认可。


最后,对于消费者而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带货飞速扩张,但依据《广州蓝皮书:2023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调研结果来看,当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为注重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牌等方面,较少盲目跟风追捧网红主播、网络直播带货平台和人气直播间等。换句话说,消费者正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在直播带货中,在综艺节目上,在发布会等公开场合,会进一步思考公众人物“拒用”的原因及“品牌方的回应是否兼顾立场与温度”等,不再盲目跟风评价。


[引用]

① 扎堆解约!超过40位艺人终止与阿迪、耐克等十个品牌合作.澎湃新闻.2021-03-25

② C罗的一个动作可口可乐蒸发40亿美元!可乐危害有多大?C罗也要拒绝它!.澎湃新闻.2021-06-16

③ 库里,“拒喝”佳得乐.36氪.2025-05-06

④ 新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仍保持理性消费观念,较少盲目跟风追捧——《广州蓝皮书:2023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广州蓝皮书.2023-08-3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时尚   舆论   密码   人物   立场   公众   品牌   案例   新疆   可口可乐   消费者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