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航空基础薄弱,就是一张白纸。
顾诵芬就是那个时代走出来的航空人,他1930年出生在江苏苏州,家里书香门第,父亲是知名学者。他早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1年毕业后直接投身航空事业。
1956年,他调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款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主要负责气动布局。
那时候条件苦,设备简陋,但他一步步积累经验,帮着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气动力设计方法。1958年歼教-1首飞成功,这让他在航空圈子里站稳了脚跟。
后来,1964年中国启动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顾诵芬先是负责气动论证。
1965年5月,原总设计师黄志千在国外考察时飞机失事去世,他接棒成为歼-8总设计师。那几年,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跨音速区的振动问题。
歼-8的设计目标是高空高速,升限要达到20公里,速度2.2马赫,针对当时美苏的先进飞机。
1969年7月5日,歼-8在沈阳首飞,这款飞机成了中国空军的主力高空截击机,服役多年。1970年代末空军要求升级,他就主导歼-8II改进,采用侧面进气道和并列双座布局,1980年立项,1984年6月12日首飞。
1988年,歼-8II定型,装备部队,成为三代机代表。
1991年,顾诵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晚年还参与咨询工作,指导后辈。
2023年出席活动时,顾诵芬已经93岁高龄,但精神头还在。他见证了中国航空从仿制到自主的转变,歼-8系列就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基础。
没有这些老一辈的积累,中国空军后来的发展哪有那么顺利。
1997年9月7日,美国F-22在佐治亚州马里埃塔空军基地首飞,这玩意是世界第一款五代隐身战斗机,雷达截面积小到0.01平方米,超音速巡航,机动性强,载弹量最大8枚导弹。
中国空军当时主力是歼-8II,三代机水平,雷达探测距离短,导弹射程有限,面对F-22这种降维打击,差距太大。
军迷和专家就想出一种战术:用8架歼-8II换1架F-22。
为什么是8架?因为F-22最多挂8枚导弹,设想派出8架分成4个双机编队,间隔20公里展开,总宽度80公里。
正面两架吸引火力,F-22开弹舱发射时隐身破绽暴露,反射面积增大,外侧两架从侧面锁定攻击。侧面隐身是F-22弱点,利用这个空隙反杀。
这战术听起来简单,实际是无奈之举。
歼-8II高空性能好,升限20公里,速度2.2马赫,但雷达和导弹跟不上。五代机超视距攻击,三代机接近都难。
飞行员训练成本高,每人几千小时飞行经验,却要拿命换机。
这反映了装备落后的现实,中国空军当时最好的就是歼-8II,只能靠数量和牺牲弥补质量差距。后来改进歼-8F,升限提到27公里,速度2.7马赫,但战术还是纸上谈兵,实战不可能。
2007年,美国在内利斯空军基地红旗军演测试类似战术,用F-15和F-16模拟进攻F-22,结果144比0,三代机损失144架,五代机零损失。
有些来源说这是2006年北方利刃演习,但战绩一样夸张。
别说8换1,80架三代机也换不到一架五代机。F-22的隐身和航电优势太明显,超视距就把对手清场。中国空军看清现实,唯一的路是自己造五代机,抵消美军优势。
2011年1月11日,歼-20在成都首飞,鸭翼布局,隐身设计,进入五代时代。从技术验证机2001号到量产,歼-20逐步成熟。
2016年,歼-20珠海航展亮相,2017年服役。歼-20的出现,让中国空军站在同一起跑线,不用再提旧战术。
2018年,金头盔对抗中,歼-20对歼-11B,歼-11B飞行员经验上千小时,歼-20新手才200小时,结果0比108,歼-11B损失108架,无一击落歼-20。
印证五代机碾压三代机,高性能雷达和导弹决定一切。
中国航空工业从歼-8到歼-20,跨越巨大。
顾诵芬那辈人打基础,歼-8II时代面对F-22的绝望,现在有了歼-20,才明白当年战术多无奈。不是悲壮,是现实逼的。
技术追赶靠积累,不是一蹴而就。歼-20服役后,产量稳步增加,2025年估计超200架,配上涡扇-15发动机,性能更强。中国空军从防御转向均衡,不再单纯靠数量。
参考资料:
1、歼-8II战斗机 网易军事 2009-04-09
2、歼-8II亮相巴黎30多年后,中国航空人可以霸气地说“不服来战” 澎湃新闻 2025-06-21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