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直言,中国已然成为俄罗斯机械设备的主要供应国,在2021年到2024年这短短几年间,就飞速取代西方,成为俄罗斯在相关领域的“不二之选”。
这一消息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纷纷好奇,中国对俄出口设备的真实状况究竟怎样?
中国设备是如何在俄罗斯市场上崭露头角的?
俄罗斯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工业体系较为复杂,但在某些设备领域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多年来,西方的设备在俄罗斯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众多西方企业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
这一突然的变故,使得俄罗斯的设备供应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就好比一个原本依靠多条腿走路的人,突然有几条腿不能用了,急需寻找新的支撑。
而就在这时,中国设备如同一场及时雨,源源不断地涌入俄罗斯。
据俄罗斯商业新闻报“RBC”报道,在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一跃成为俄罗斯几乎所有类别大型机械和设备的主要供应国。
如今,俄罗斯市场上75%的金属加工机床来自中国,其余25%由俄罗斯本土制造。
在筑路设备方面,俄罗斯70%的筑路设备依赖进口,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特别是在前端装载机这类关键设备上,中国设备的占比接近95%至99%,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在农业机械领域,俄罗斯能保障本国53%的农业机械供应,其余需要进口,而在进口的部分中,80%至90%的机械来自亚洲,且主要是从中国进口。
石油天然气设备方面,俄罗斯本地生产近65%,其余35%从中国进口,像钻探设备、泵压设备和采油设备等。
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塑胶加工设备从中国进口,近70%的包装设备也来自中国。
俄罗斯矿采设备的进口中,中国设备的比例显著上升,木材加工机床的进口率增至98%,其中大部分设备从中国和土耳其进口。
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着中国设备在俄罗斯市场的强大影响力。
那中国设备究竟是凭借什么在俄罗斯市场迅速崛起的呢?首先,中国拥有全产业链优势。
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服务,中国都有着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体系,这就好比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各个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强大。
在西方设备撤离后,中国能够迅速响应俄罗斯市场的需求,提供种类齐全的设备,自卸车、矿卡、氢能工程车,不管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需求,都能满足。
而且,中国设备的价格比欧美低20%-30%,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在性能方面,中国设备也毫不逊色,比如三一的“极地风暴”挖掘机,专门针对俄罗斯冻土带的恶劣环境设计,其寿命长达10年,相比俄罗斯本土设备直接翻倍。
中国的一些设备还搭载了抗冻液压系统、智能操控等硬核技术,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色,深受俄罗斯用户的喜爱。
俄罗斯政府也有着宏大的发展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2000亿美元升级基建,其中包括北极港口、西伯利亚高铁等大型项目。
这些项目的推进,对设备的需求极为庞大,直接拉动了百亿级别的设备需求,而中国设备正好契合了这些项目的需求,为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仅在2023年,后贝加尔斯克口岸中国专用车辆新车进口量就达4万多台,同比激增3倍,中国产品以其齐全的品类和灵活的档次,迅速填满了俄罗斯市场的各个角落。
在众多中国设备企业中,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的表现格外亮眼。
这两家企业在俄罗斯新兴工程机械市场占据了约85%的份额,从2022年到2024年,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供应量增长了60%。2024年,中国对俄工程机械出口额达到1.4万亿卢布,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60%,创下了历史新高。
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俄罗斯市场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罗斯工程机械市场的格局。
然而,中国设备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中国设备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俄罗斯国内对过度依赖中国设备存在一定的担忧。
俄罗斯军工专家塔吉罗夫曾直言,俄军在战场上的部分优势,离不开“中国机床、伊朗弹药、朝鲜援军”,这让俄罗斯意识到军工命脉对外国设备的依赖问题。
俄罗斯专家也坦言,过度依赖中国设备可能会削弱本土工业链的发展。
俄罗斯自身营商环境不佳,外企进入后常遭遇“进来容易出去难”的困境,而且民用工业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瓶颈,这使得俄罗斯在设备国产化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收款难、物流贵、售后跟不上等问题,给不少中国企业带来了困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毛利率也从曾经的高达60%被压缩至20%。
面对这些问题,中俄双方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中国企业不断加强本地化建设,在俄罗斯设立售后中心,将说明书全部做成俄语版,以更好地服务俄罗斯客户。
在结算方面,也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像离岸代收代付服务等,来解决收款难题,俄罗斯也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本土工业的发展。
同时,双方在技术合作方面也在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在向俄罗斯出口设备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技术转让、投资建厂等方式,与俄罗斯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回顾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对俄出口设备从最初的少量进入,到如今成为主要供应商,这一过程并非偶然,也不是所谓的“拿走西方份额”那么简单。
这是中国多年来在制造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的结果。
在俄罗斯面临西方制裁、设备供应短缺的困境时,中国设备凭借自身优势,及时满足了俄罗斯市场的需求,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中俄在设备贸易以及更广泛的经济合作领域,前景依然广阔,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中国在制造业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双方的经济互补性极强。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俄两国加强合作,不仅能够实现互利共赢,还能为地区和世界的经济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合作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