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茅台齐名,上市比茅台早一年,"西北茅台"为何沦落至此?

大家好,我是小圆!在中国白酒的版图上,曾有一颗与茅台交相辉映的明星——皇台酒业。上世纪90年代,"南有茅台,北有皇台"的佳话流传甚广,1994年二者同登巴拿马国际金奖领奖台,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三十年后,当茅台稳坐"A股之王"宝座时,皇台酒业却在行业竞争中节节败退,甚至需要控股股东贷款增持来维系市场信心。这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白酒行业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资本市场的坚守与经营现实的落差

最近,皇台酒业的控股股东盛达集团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决定:通过贷款方式筹集资金,计划在半年内增持公司股票7000万元至1.4亿元。

这已经不是盛达集团第一次出手相助,就在一个月前,他们刚刚完成了一轮耗资6000万元的增持。在当下白酒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番操作确实显得格外执着。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相当冷静。

在增持计划公布后,公司股价依旧延续下跌态势。这种市场情绪的背后,是皇台酒业令人担忧的经营状况。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仅8708万元,同比下滑超过23%,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亏损超过700万元。如果把时间拉长到盛达集团入主的2019年至今,皇台酒业的扣非净利润累计仍为负数,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


行业竞争下的生存困境

要理解皇台酒业的困境,我们需要将其放在整个白酒行业的大背景下观察。今年前三季度,白酒行业20家上市企业总营收同比下降近6%,净利润下降近7%。在这个调整期内,只有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区域酒企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皇台酒业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规模在上市酒企中垫底,与其同处西北地区的金徽酒、伊力特等同行的营收规模都是其数十倍。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营收规模上,更反映在运营效率方面。

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皇台酒业的存货周转天数高达1628天,这意味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需要四年多时间。相比之下,金徽酒的存货周转天数仅为558天。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差距,直接反映了产品动销的困难程度。

今年上半年,公司酒类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近12%,其中低端产品降幅最大,超过31%。更让人担忧的是产能利用率的下滑。公司白酒设计产能1万吨,上半年实际产量仅1233吨,产能利用率低至12.34%。这些冰冷的数据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皇台酒业的产品,确实卖不动了。

从辉煌到落寞的历程回溯

回顾皇台酒业的发展轨迹,其起伏跌宕令人感慨。2000年上市时,公司本应借着资本市场的东风乘风破浪,却意外地开启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上市后的皇台酒业似乎迷失了方向。2003年开始,公司控股权几经易手,业务范围也从白酒扩展到番茄酱、幼教、游戏等完全不相干的领域。这种漫无目的的多元化尝试,不仅没有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反而耗费了大量资源,导致白酒主业在原地踏步多年。

与此同时,公司所在的西北白酒市场规模有限,估计约500亿元。受制于当地购买力和消费升级节奏,皇台酒业在高端化转型方面动作迟缓。虽然公司现在拥有从高端到中低端的产品梯队,但高端产品收入占比极低,今年上半年仅占7.53%。

相比之下,茅台等头部酒企的高端产品占比通常超过半数。2019年盛达集团入主后,皇台酒业重新聚焦白酒主业,却恰逢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在价格战与渠道战加剧的背景下,这家刚刚回归主业的区域酒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皇台酒业的故事,是一部区域酒企在行业变革中的生存实录。从与茅台齐名的辉煌,到如今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困境,其间的教训值得深思。控股股东的持续输血固然能维系企业存续,但真正要实现复兴,还需要在产品、渠道、品牌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

盛达集团希望皇台酒业"留在牌桌上"的愿望不难理解,但要让这个愿望成真,单靠资本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保持品质特色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将是皇台酒业必须解答的课题。

毕竟,在白酒这个传统又现代的行业里,真正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于消费者的认可,而非资本市场的运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茅台   酒业   白酒   行业   资本市场   公司   产品   集团   主业   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