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那场“厨房争霸”节目上,法国厨师指责中国厨师作弊,因为食用油被拿走后,中国选手竟又“变”出一盆油。
结果真相让人大跌眼镜:中国厨师直接现场炼制了猪油。这一幕,不只是厨房里的小插曲,更像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一次碰撞。
很多老外不懂中国人对猪油的热爱,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厨房曾离不开它。
中国人吃猪油的历史很长,早在周朝,《周礼》就有猪油的记载,被称为“高”。
《礼记》里写的“纯獒”,其实就是用猪油渣拌饭的做法。可以说,老祖宗很早就发明了用猪油提升饭菜香味的吃法。
到了上世纪,猪油彻底“出圈”,和中国人过日子息息相关。物资紧张的年代,米面油都凭票供应,油脂成为稀缺品。
1960年代,上海市民每月食用油配额才半斤,安徽县城居民每月只有四两。油不够吃怎么办?
家家户户都会买块猪板油,切碎慢火熬制,剩下的油渣还能拌饭,一碗白米饭加点酱油和猪油,就是那个年代的“顶配”美食。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猪油是童年记忆里的香气,也是生活的底色。
反观西方,猪油在厨房里却极为罕见。为什么?首先,口味是个大问题。许多外国人觉得猪油有股特别的腥味,这和养猪方式有关。
西方有些公猪不会阉割,体内激素多,脂肪里容易积累雄烯酮和粪臭素,熬出来的油带骚味。
虽然美国绝大多数猪仔出生几天内就会被阉割,但欧洲一些国家出于动物福利考虑,反对阉割,导致猪油味道不讨喜。
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饮食文化。美国人惯用大豆油、黄油,欧洲人则偏爱橄榄油、菜籽油等清淡植物油。
黄油、橄榄油背后,分别是美国、欧洲的农业优势产业。再加上犹太教、伊斯兰教明确禁食猪肉和猪油,这些宗教信仰也使猪油在西方市场难以流行。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影响,就是健康观念。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40%,长期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欧盟食品安全局建言,饱和脂肪摄入宜越低越优。
与此同时,美国心脏协会积极推广植物油。1906 年出版的小说《屠场》便是典型历史事件。
书中将猪油与“肮脏”肉类加工相关联,还杜撰“工人掉进油锅成猪油”的极端情节,引发大众恐慌,给猪油形象造成了直接且负面的影响。
很快,氢化棉籽油(起酥油)上市,借着“更健康”的宣传攻势,一举取代了猪油的位置。
其实,不止外国人,现代中国家庭用猪油的也越来越少了。根据2022年《食用猪油市场调研报告》,中国人均猪油消费量已经低于1公斤。
原因很简单:性价比低。电商平台一瓶400克黑猪油要30元,合下来每斤超过37元;而大豆油一大桶四升才三十多块,换算下来每斤不过5块钱,价格差距高达七倍。
批量生产的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早就成了厨房标配。
健康观念的变化也是关键。近年来“少油少盐,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饱和脂肪酸摄入应低于总能量的10%。而两勺猪油下去,基本就接近上限了。
生活节奏也变了。城市家庭很少有时间自己炼猪油。现成的猪油选择少、价格贵,自己熬油又麻烦。
年轻人做饭少,外卖多,连厨房都开始“断舍离”了,猪油自然退出了主流。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猪油是撑起一家人锅气的顶梁柱。它曾是难得的荤香,是普通人餐桌上的“黄金”。
随着时代演进、选择渐丰、健康理念广为普及,猪油悄然转变,化作年夜饭回锅肉、老式蛋炒饭里的怀旧之味,成为众多人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记。
猪油没落,不是因为它不香了,而是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在乎身体健康。
也许你家的厨房已经没有了搪瓷缸和白花花的猪油,但只要有人怀念那个年代的“锅气”,猪油就不会彻底消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油罐子。猪油从主角到配角,见证了中国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
也许下次再看到猪油,不妨给自己炒个蛋,闻一闻那久违的香气。
你们家现在的厨房里还会使用猪油吗?是自己熬,还是买现成的?
参考来源:中国人爱吃的猪油,是心脑血管杀手?外国人常吃的黄油,是什么油?比猪油更健康吗?真相是......——·北青网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