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美西方国家现在对中国打出的“稀土牌”束手无策,但中方对稀土的管控政策,又令他们头痛不已。
于是G7和欧盟正在一起筹划,如何在这场稀土主导权的争夺中,逼迫中方妥协让步,恢复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前,美西方要多少稀土,中方给多少的“无限供应状态”。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扩张与高端制造竞争升级的背景下,稀土作为 “工业维生素” 的战略价值持续攀升,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组件,到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关键辅料,其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
中国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领域长期占据 92% 的产能份额,这一产业格局引发 G7 国家的高度关注。
为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G7 近年来密集制定并推进四项核心举措,试图构建独立的稀土供应体系,然而 2025 在各项行动的落地进程中,现实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逐渐显现差距。
G7 将开发新兴矿产资源作为突围的首要方向,加拿大北部的育空地区因探明包含镝、铽等重稀土元素的矿床,成为 G7 重点布局的资源基地。
美国联合加拿大政府向育空地区注入 1.8 亿美元勘探资金,推动北美稀土公司启动克洛弗矿床的开发项目,计划三年内实现年开采 5000 吨稀土精矿的目标。
但该地区的开发面临多重挑战,育空地区地处北极圈边缘,每年有效施工期仅 6 个月,冻土环境导致矿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比常规地区高出 40%,且当地原住民部落以 “破坏生态栖息地” 为由多次发起抗议,项目环评审批已拖延 8 个月。
与此同时,G7 推动澳大利亚 Lynas 公司扩大西澳韦尔德山稀土矿的产能,计划将年产能从 1.2 万吨提升至 2 万吨,但矿山配套的铁路运输专线因穿越敏感生态区,需额外投入 6000 万美元建设生态防护设施,产能提升计划被迫延后至 2026 年。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兴矿山产出的多为低品位稀土原矿,平均品位仅 0.08%,远低于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矿 0.3% 的平均品位,后续冶炼分离的难度与成本显著增加。
构建区域化冶炼加工网络是 G7 的第二项核心举措,欧盟与美国分别推进本土产能建设。
欧盟依托《关键原材料法案》,向芬兰矿业集团提供 1.2 亿欧元补贴,支持其在波里市建设欧洲最大的稀土分离厂,设计年处理能力达 1.5 万吨稀土精矿,预计 2026 年投产。
但项目推进中暴露出技术短板,芬兰企业缺乏处理重稀土元素的成熟工艺,需从日本引进萃取技术,而技术转让协议谈判已持续 11 个月,核心工艺参数的共享仍未达成共识。
美国则重点扶持 MP Materials 公司,在内华达州投资 5 亿美元扩建稀土分离设施,计划将磁材产能从 1000 吨提升至 3000 吨,同时与通用汽车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约定以高于中国同类产品 30% 的价格保障供应。
然而,该工厂的生产稳定性始终不足,2025 年第一季度因萃取剂纯度不达标,导致生产线停工两周,直接影响通用汽车电动车型的产能供应。
美国本土环保标准对稀土冶炼的约束显著,加州 Mountain Pass 稀土矿因尾矿处理不符合最新环保要求,2025 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 5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强化成员国间的供应链协同是 G7 的第三项策略,通过建立 “稀土供应互助机制” 协调各国资源分配。
G7 在 2025 年峰会中明确,当某成员国面临稀土短缺时,其他成员国需优先提供不低于自身储备 15% 的应急供应,同时推动建立统一的稀土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
但这一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遭遇分歧,日本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战略储备(约 5.2 万吨),却以 “保障本国半导体产业需求” 为由,拒绝向德国提供应急供应,导致德国大众汽车因稀土短缺被迫暂停两条电动车生产线,每月损失产能约 3 万辆。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在稀土出口定价上存在争议,加拿大主张以 “成本加成” 模式确定价格,而澳大利亚坚持参考国际市场行情定价,双方分歧导致 G7 统一定价机制迟迟无法落地。
反观中国,已构建起覆盖 68 家企业、12 所科研院所的稀土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功能材料研发的完整协作链条,2025 年上半年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转化周期较 2024 年缩短 18%,产业协同效率持续提升。
技术替代与回收利用被 G7 视为突破稀土依赖的终极路径,各国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美国能源部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 4500 万美元资助,研发无稀土永磁电机技术,计划通过改进电机设计与新型材料应用,降低对稀土磁材的需求。
但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成果面临产业化难题,新型电机的能量密度仅为传统稀土永磁电机的 75%,且制造成本高出 60%,短期内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要求。
欧盟则重点推进稀土回收产业,法国与德国合资建设的 “欧洲稀土回收中心” 于 2025 年第二季度投产,设计年回收处理 1.2 万吨废旧稀土产品,提取稀土氧化物约 800 吨。
然而,回收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显著,废旧磁体的拆解效率仅为 65%,且重稀土元素的回收率不足 70%,远低于中国企业 95% 的回收率水平。
日本在稀土回收技术上虽有积累,但其本土废旧稀土资源有限,2025 年上半年从海外进口废旧稀土产品的成本较 2024 年上涨 22%,导致回收产业的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G7 的一系列举措反而在客观上推动中国稀土产业加速升级。
2025 年中国工信部联合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推出《稀土全产业链溯源管理办法》,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一批稀土产品赋予唯一 “数字身份证”,实现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出口贸易的全程溯源,有效提升供应链管控精度。
国际能源署 2025 年 6 月发布的《全球稀土市场报告》显示,即便到 2030 年,中国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领域的产能占比仍将保持在 77% 以上,远超 G7 成员国总和(约 20%)。
G7 各国的产能建设带动全球稀土原矿需求增长,2025 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稀土原矿量同比增长 32%,这些原矿经中国企业冶炼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稀土功能材料后,再出口至全球市场,形成 “原矿进口 — 精深加工 —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的良性循环。
伦敦金属交易所于 2025 年宣布,计划在 2026 年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稀土期货合约,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在全球稀土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成熟的技术工艺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持续巩固着在稀土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