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话题#网红张三嫂儿子确诊ADHD#登上微博热搜。
据悉,7月12日,拥有400万粉丝的怀旧短剧博主“张三嫂”发布视频,宣布解散运营6年的《怀旧时光》团队,暂停80年代主题短剧拍摄。
“张三嫂”透露因其儿子“招财”确诊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及家人全程陪伴。女儿“招娣”进入高考关键期,需家庭支持备考。
据封面新闻,团队解散后,账号将转为 “家庭成长日记”。强调“暂停不是永别”,未来以新形式与粉丝保持联结。
根据公开资料,ADHD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数时候也被称为“多动症”。这一病症,多被察觉于小孩群体,但也普遍存在于成年人中。
ADHD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
常见表现
ADHD的症状主要分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类,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初步进行一个评估:
1. 注意力不足的表现
容易分心:写作业时经常会被周围各种动静吸引,或频繁切换任务(如刚拿起书又去玩玩具)。
丢三落四:经常找不到文具、课本,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做事马虎:考试漏题、写错简单字,整理书包时杂乱无章。
2. 多动和冲动的表现
坐不住:上课时离开座位、扭动身体,或不停摆弄手里的物品。
插话抢答:别人说话时忍不住打断,玩游戏时无法排队等待。
情绪急躁:因小事发脾气,难以接受规则或批评。
3. 其他常见伴随症状
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成绩落后,但孩子的智力通常正常;有的孩子甚至还会给人留下很聪明的印象,因为平时虽然写作业拖拖拉拉,但擅长“考前突击准备”,突击之后成绩也还不错。
动作不协调:系鞋带、写字等精细动作较慢,容易碰撞物品。
共患病:部分孩子可能同时患有对立违抗障碍、抽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或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为什么会患上ADHD呢?
ADHD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显著:如果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ADHD的困扰,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可能也都需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类似表现了,因为ADHD症状可能会在多个家庭成员身上均有体现。
2.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的“快递员”罢工:大脑中的某些物质是调节注意力的“信使”,在ADHD孩子大脑中,这些物质的不足或工作异常也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足、行为冲动。
3.脑功能差异——发育“慢半拍”:研究发现,ADHD儿童大脑皮层的成熟比同龄人晚2-3年,尤其在控制冲动和注意力的相关区域。
4.环境因素——可能“火上浇油”的推手:父母长期争吵、父母过度控制等因素使得这部分孩子更容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批评指责和挫败。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ADHD?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表现与上述情况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种情况已经对孩子的学习、社交、亲子关系等日常生活行为造成了影响,那么就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评估,医生会通过对孩子及家长的访谈、对孩子的行为观察、量表测评等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
治疗常常需要“药物+行为干预”双管齐下:
1.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哌甲酯、托莫西汀,通过调节大脑化学物质来提升专注力。
2. 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训练、物理治疗、运动训练、饮食调整等,以及各种非药物治疗联合的整合治疗方案。
常见误区及澄清
误区1:孩子调皮就是多动症?
社会现象:影视剧中常将ADHD儿童刻画为“熊孩子”,网友评论“打一顿就好了”。
科学澄清:ADHD是大脑前额叶发育滞后导致的生理问题,与教养无关。普通孩子偶尔分心≠ADHD,需通过持续症状(≥6个月)和功能损害综合判断。
误区2:“严格管教就能治好ADHD”
社会现象:家长论坛中常有人分享“虎妈狼爸”式教育经验,认为“打骂、军事化管理能纠正多动”。
科学澄清:ADHD是神经发育问题,单纯依靠严厉管教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焦虑和对抗行为。
科学建议:行为干预需“温和而坚定”,例如:用可视化规则(如任务清单)替代口头说教;采用“即时奖励”强化积极行为(如完成作业后获得15分钟游戏时间)。
误区3:吃药会成瘾,不如靠意志力克服
科学澄清:药物治疗是ADHD治疗指南中的一线治疗方案,一线药物(如哌甲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有效,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单纯依靠意志力可能加重焦虑和自卑。
资料来源:九派新闻、封面新闻、北京回龙观医院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理)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