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抗战老战士系列报道
【百岁老人李白蕾。本文图片来源 “红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李白蕾(1918年2月4日—2025年8月3日),又名李伯蕾[1],女,原名王德琼,曾用名黎虹、李文,四川省涪陵县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其父王玉玺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班,与胡适、朱经农为同窗。王家系涪陵首富,拥有耕地、山林、府邸、盐号、钱庄及当铺等产业。李白蕾自幼研习诗书,1930年进入成都师大女子附中就读。
【在成都上初中时的李白蕾】
1933年,入读成都县立中学高中女二班,在校期间与杨汇川、刘承慧等人共同创立九五读书会,于杨芳毓公馆组织每周读书活动,并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李白蕾的毕业证】
1937年4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考入四川大学。12月放弃学业,与同学张黎群、廖学贵、詹德安奔赴陕西,进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该训练班由朱德担任名誉主任,冯文彬任主任,胡乔木任副主任。
1938年2月转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0月毕业后,先后在成都、重庆、夹江、乐山、涪陵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38年2月,李白蕾(一排右二)在陕西安吴堡与青年训练班同学合影】
1942年冬,李白蕾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写作能力,被周恩来亲自点名,到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工作。在此之前,她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在南方局宣传部期间,李白蕾主要负责阅览《重庆日报》等十余种报刊,摘编重要内容,经负责人许涤新审阅后,整理打印报送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领导同志参阅。
工作之余,因红岩村幼儿园保育员紧缺,李白蕾还兼任保育工作。在周恩来倡导下,撰写文章向《新华日报》《群众》周刊投稿。
【1947年,李白蕾带着两个女儿辗转于山东各地】
946年初,李白蕾结束了在重庆红岩的工作后,又奔赴新的战场。同年2月,赴南京参与《新华日报》南京版筹备工作。7月,随滕代远、龙飞虎转赴淮阴,任华中军区《大众日报》小后方支部书记,率领由机关文职人员、记者及干部家属组成的后方支队,随部队转战苏北、山东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李白蕾先后在《人民日报》社及《河南日报》社工作。
1961年1月至1962年12月,李白蕾任鹿邑县委书记处书记[2]。
1962年12月,县委书记处撤销,李白蕾改任县委副书记,直至1963年9月。
【当时的鹿邑县委大门】
1978年5月出任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长。同年5月借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邓颖超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人员合影,二排左一为李白蕾】
1979年3月转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周恩来年谱》编辑工作。工作期间曾受邓颖超同志亲切接见。1981[3]年6月离休。
2025年8月3日,李白蕾同志逝世,享年108岁。
整理/王汉章
编辑/七台八景
注:
[1]根据《中国共产党鹿邑百年记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0—1978.12)”记载,李白蕾在鹿邑工作期间名字为李伯蕾。
[2]据《中国共产党鹿邑百年记事》记载:1958年11月,根据省、地委指示,县委设立书记处,县委主要成员作相应的调整。大体分为三段:
1956年6月至1958年11月,县委设立书记处之前为第一阶段,王超、黄凤伦先后任县委书记;第二书记黄风伦;副书记康允周、张炳义。
1958年11月至1962年12月设立书记处期间为第二阶段,黄凤伦、李锦堂先后任县委第一书记;第二书记黄风伦;书记处书记:张洪远、张炳义、贾进年、葛冠学、王丕恩、胡元林、孙玉斋、贾爱昌、纪坚博、刘文轩、李伯蕾(女)、高俊义、刘彬、魏彬。
1962年12月至1965年7月,书记处撤销后为第三阶段,李锦堂、杜俊林先后任县委书记;第二书记王超、袁乃训、乔大文;副书记李伯蕾(女)、孙玉斋、张炳义。
经综合分析,李白蕾当时极可能是河南省委下派到鹿邑的挂职锻炼干部。
[3]在一些老同志回忆资料中,李白蕾的离休时间也有1983年一说。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