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金融圈不太平,中国手里的美债又少了一大截,单月就减持了1829亿美元,持仓直接跌到7307亿美元,创下十六年来的最低纪录。
更让人关注的是,咱们一边抛美债,一边连续15个月买黄金,现在黄金储备已经到了3400吨,稳居全球央行榜首。
很多人好奇,中国为什么要这么干?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操作,背后藏着应对国际博弈、重构金融安全的大算盘,今天就跟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事儿。
事情的导火索,是美国近期的一波施压操作,有个美国议员放话,说要是中国不按美方要求提供稀土,就限制中国航班在美国降落。
这话听着挺横,但其实暴露了美国的短板,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太高了。
要知道,稀土是造F-35战机、导弹制导系统还有电动汽车电机的核心材料,全球近70%的稀土产量、90%的精炼产能都攥在咱们手里。
面对这种拿航权当筹码的威胁,中国没绕弯子,直接用金融手段回应减持美债。
从2022年到2025年7月,这三年多时间里,中国累计减持的美债已经超过5860亿美元,降幅高达45%。
可能有人觉得,抛美债只是一时的反制,其实不然,咱们同时还在增持黄金,每个月买20到30吨,节奏稳得很,既没冲击市场,又慢慢把“永不违约”的硬资产握在手里。
美国也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紧急拨钱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找替代供应链,可专家都说,这事急不来,至少得5到10年才能见效。
短期内,稀土还是咱们手里的重要筹码,而中国抛美债、买黄金的操作,就是明确告诉美方:施压没用,咱们有底气应对。
美国这边对中国又威胁又加税,可没占到便宜,反而把自己坑得不轻。
他们给中国商品加的平均关税高达145%,尤其对稀土磁体,直接课了200%的重税。
税加得这么高,美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最后这些钱还得消费者买单,相当于美国人自己掏腰包为关税买单。
更惨的是美国大豆产业,之前依赖中国市场的时候日子过得还行,现在因为双方博弈,大豆订单几乎成了“零订单”,不少农场扛不住压力接连破产。
这种只盯着眼前施压,不管长远利益的做法,典型的短视。
反观中国,减持美债可不是一时冲动,咱们早就看清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一边减少美元资产的风险,一边布局多元化储备。
比如外汇储备里美元资产的占比,从2015年的79%降到了2025年6月的58%,黄金、非美货币还有大宗商品的占比都在提升。
这种稳健的长远谋划,跟美国的短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全球都在悄悄做一件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之前大家都把美元当“硬通货”,可美国总把美元当制裁工具,其他国家慢慢就不想忍了,开始找替代品。
欧盟最近宣布,要在能源贸易里试点欧元和人民币结算机制,第一批就覆盖德国、法国等6国的光伏设备进口。
印度也在行动,卢比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1.2%涨到了2025年的4.8%,尤其是跟俄罗斯做石油生意,几乎全用卢比-卢布结算,根本不用美元。
就连长期靠美元的中东国家,也开始转向,阿联酋宣布把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虽然占比只有2.3%,但信号很明确,单一货币霸权的时代要过去了。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都坦言,把美元当制裁工具,其实是在逼其他国家找替代品。
中国在这波变革里,每一步都踩得很准,2022年开始调整外汇储备,搞多元化。
2023年推动大宗商品用人民币计价,2024年CIPS系统覆盖了180个国家,让人民币在国际结算里更方便。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马库斯・诺兰说得很到位,中国减持美债不是在“攻击”美元,而是在“退出”美元主导的风险体系。
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大概率会是多极化的,美元还是重要货币,但不再是唯一选择。
人民币会在资源贸易和新兴市场里发挥关键作用,欧元、日元还有其他区域货币也会各有各的位置。
就像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比喻的,全球货币体系不该是单极霸权,得像交响乐团一样,不同乐器配合才能奏出好乐章。
中国这一系列操作,不是要颠覆现有秩序,而是在重构更安全的金融边界。
抛美债降低风险,买黄金夯实基础,推人民币结算拓展空间,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当美国还在纠结怎么抢稀土控制权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全球金融体系里搭建起更有韧性的“安全网”。
这种战略视野的差异,可能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