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唐朝有位皇帝,即位时雄心万丈,立志要让大唐重现昔日辉煌。
可到了晚年,却成了个“疑神疑鬼”的老头,连立下大功的将军都不敢信任,反倒把朝廷大权交给了身边的太监。
这位皇帝就是李适,史书上说他"聪明神武",可为啥最后却把江山糟蹋成那样呢?
从流亡孩童到有为天子
742年,李适出生在长安的皇宫里。
他曾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父亲是唐代宗李豫。本该是天之骄子,锦衣玉食,没想到13岁那年遇上了“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造反,一路打到长安。小李适跟着爷爷仓皇逃亡,一路颠沛流离,吃尽苦头。
这段逃难经历对李适影响特别大。他看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见识了叛军的凶残。
更重要的是,他亲眼目睹了大唐从盛世跌落的全过程。这种刺激让他从小就立下宏愿:有朝一日我若登基,一定要重振唐朝雄风。
779年,37岁的李适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父亲去世,他接过皇位,成为唐朝第十代皇帝。
刚上台的李适,可谓是意气风发。他第一件事就是拿贪官污吏开刀,把臭名昭著的宰相元载给办了。
元载贪污腐败,家里金银堆积如山,胡椒都有八百石。李适二话不说,直接抄家问斩。
紧接着,李适又大刀阔斧推行两税法改革。
这项改革由杨炎主持,把原来复杂的税制简化成夏秋两次征收,既方便管理,又减轻了百姓负担。老百姓拍手叫好,都说新皇帝是个明君。
宦官崛起的开端
李适刚开始确实想当个好皇帝。他勤于政事,经常深夜还在批阅奏章。
碰到灾荒年景,他还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大臣们都夸他"有太宗之风"。
不过,李适有个毛病——疑心病重。这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安史之乱时期,很多看似忠臣的人突然就叛变了。这让李适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783年。这一年,泾原军队发动兵变,直接打进长安。
李适又得逃跑了,这回跑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堂堂皇帝被一群兵痞赶得到处躲藏,这对李适的自尊心打击太大了。
784年,在李晟、浑瑊等将领的努力下,叛乱终于被平定。
可李适回到长安后,整个人都变了。
他不再相信武将,总觉得他们手握重兵,说不定哪天就会造反。相反,他开始重用身边的太监,觉得这些人没有根基,对皇帝最忠心。
窦文场、霍仙鸣这些太监开始崭露头角。
李适把很多重要职位都交给他们,包括掌管禁军。这在唐朝历史上是个危险的信号——太监掌兵,后患无穷。
猜忌功臣造成悲剧
平定泾原之乱的功臣们,一个个都遭了殃。
首当其冲的是杨炎。这位两税法的设计者,本该是李适的左膀右臂。可李适总觉得他功高震主,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了。
接下来是李晟。这位大将军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本该加官进爵。
结果呢?李适把他的兵权全收了,美其名曰"休养生息"。李晟心里憋屈,但也没办法。
还有个叫陆贽的大臣,是个直言敢谏的清官。
他多次上书劝李适不要过分依赖太监,要重用贤臣。李适听了很不高兴,把他贬到地方当小官去了。
这些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大臣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皇帝面前,功劳越大越危险,还是明哲保身的好。
太监专权祸国殃民
796年,李适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设立“左右神策军”。
这支精锐部队本该是皇帝的亲卫队,可李适却把指挥权交给了太监。从此,太监不仅能影响朝政,还掌握了军权。
太监们得势后,开始为所欲为。他们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老百姓有冤无处申,官员们敢怒不敢言。那些正直的官员想上书进谏,可奏章都被太监扣下了,根本到不了皇帝手里。
李适晚年还迷上了佛教。他大兴土木建寺庙,耗费大量民脂民膏。
朝政基本上都交给太监打理,自己整天念经拜佛。国家大事堆积如山,他却视而不见。
两税法本来是个好政策,可到了后期也变了味。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上级,不断加征税收。老百姓的负担不减反增,怨声载道。
晚年昏聩埋下祸根
李适统治的后期,唐朝已经露出衰败的迹象。
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太监干政成了常态,朝廷政令不通。
有一次,一个大臣冒死进谏,说太监专权会亡国。
李适听了很生气,说:"朕用人岂容他人置喙?"意思是我用什么人关你什么事。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让忠臣们彻底心寒。
805年,在位27年的李适去世,享年64岁。
他死的时候,唐朝已经是外强中干,表面上还是大一统的帝国,实际上内部问题重重。
李适死后,太监势力继续膨胀。
他们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成了唐朝后期最大的“毒瘤”。安史之乱没能毁掉的大唐,最终却毁在了太监手里。
李适的一生,可以说是从励精图治到昏聩无能的典型。他本来有机会成为中兴之主,却因为疑心病和用人不当,把大好局面葬送了。
唐朝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李适的统治,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启了太监专权的先河,埋下了唐朝灭亡的种子。
李适这个皇帝,说他昏君吧,他前期确实干了不少好事;说他明君吧,他后期又糊涂得一塌糊涂。归根结底,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疑心病太重,谁都不信任,最后只能依靠太监。
可太监毕竟不是正常的政治力量,让他们掌权,国家能好到哪去?
老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适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大唐推向了深渊。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1. 《旧唐书·德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
2. 《新唐书·德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
3.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至五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
4.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2004年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