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家长带着频繁眨眼、耸肩的孩子来门诊,眼神里全是焦虑:“医生,这药吃了半年,怎么还是控制不住?”
其实对抗抽动症,药物和运动都只是 “助攻”,真正的关键很多人没重视!
中医看抽动症,就像看一棵摇晃的树 —— 抽动是枝叶的抖动,病根却在 “土壤”(脾胃)和 “树干”(肝脏)。
从中医理论讲,抽动症多与“肝风内动、脾虚痰聚” 有关。单纯用西药抑制神经,就像拿绳子捆住树枝,暂时不晃了,但风还在刮(肝火旺)、土还在松(脾虚),停药后反而可能 “晃得更凶”。
我曾接诊过一个 8 岁患儿,吃西药后眨眼频率降低,但出现了胃口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改用天麻、钩藤平肝,白术、茯苓健脾的中药调理后(具体情况还需要中医具体分析),不仅抽动减少,食欲也变好了 —— 这说明:调肝脾才是治本,吃药只是治标。
运动确实是个好帮手
中医讲 “动则生阳”,适度运动能疏通肝经、运化痰湿,就像给 “生锈的发条” 上润滑油。适合抽动症孩子的运动有:慢跑:促进气血循环,帮助排出体内 “浊热”。但要注意:运动别搞成 “高强度训练”!
曾有家长让孩子每天跑 5 公里,结果抽动反而加重 —— 过度疲劳会消耗气血,相当于 “给肝风加燃料”。正确做法是每天运动 20 分钟,微微出汗就停,运动后喝杯温的酸梅汤补津液。
“调神养心” 是关键,90% 的家长忽略了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肝主情志”—— 孩子情绪紧张、压力大时,就像给 “肝风” 通电,抽动会明显加重。我见过太多案例:孩子一到考试就频繁耸肩,被家长训斥后抽动更厉害。平时每天每天睡前 10 分钟,让孩子用热毛巾敷脚心(涌泉穴),或听雨声白噪音,帮心神 “踩刹车”;
最后想对家长说抽动症不是 “坏毛病”,而是孩子身体在喊:“我压力太大了!” 记住:对抗抽动症是 “组合拳”—— 药要吃(但不依赖),运动要做(但不过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当孩子内心安定、肝脾调和,那些不自主的抽动,自然会像退潮一样慢慢消失。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