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角色涉嫌侵权,MiniMax被娱乐巨头告上法庭,赔偿高达百万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生成的内容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不仅带来了创作的便捷,也引发了版权争议。

近期,MiniMax,一家中国的AI技术公司,因其旗下的“海螺AI”生成受版权保护的角色形象而遭遇了法律挑战。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三大娱乐巨头联合起诉MiniMax,指控其侵犯版权,按《美国版权法》规定对每一项被侵权作品判处最高 15 万美元的法定赔偿金

2025年9月16 日周二,三家娱乐公司联合对MiniMax提起诉讼,指控其AI工具未经授权生成了包括小黄人、蜘蛛侠、神奇女侠等著名角色的图像和视频,并通过这些内容进行广告宣传。

具体来说,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指令,如“小黄人沙滩度假”,便能生成相关角色的图像或视频,这些角色都属于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探索旗下的版权角色。

问题在于,这些AI生成的图像或视频并未经过版权方授权,却在MiniMax的广告宣传中广泛使用,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这种“未授权使用”是否构成侵权,成为了案件的核心争议。

或许有人会说,AI生成的内容是基于用户输入的简单指令,是否可以将其视为“新创作”?而且,这些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并非直接复制原作,而是通过算法生成的“全新内容”,是否可以视作“合理使用”?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侵权的界限并不止于“复制”本身。

根据起诉书中的描述,MiniMax的“海螺 AI”通过生成与原版权角色高度相似的图像,实际上将这些角色进行了“重现”,并且这种重现被用作广告宣传,向用户推广其AI服务。

这不仅涉及到对版权的直接侵犯,也可能对原版权方的市场造成影响

无论是直接展示这些角色的图像,还是以这些角色为名进行商业推广,都可能被视为“未经授权的使用”。

这类案件的复杂性在于,AI生成的内容看似是新创作,但其生成过程依赖于庞大的数据库和复杂的算法。

到底该如何定义“合理使用”?这也成为AI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法律挑战。

MiniMax并非独立面对这一版权问题。在今年6月,另一家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也因类似的版权问题被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起诉,指控其未授权使用版权作品进行图像生成。

让人不禁思考:为何是这些中小型AI公司成为目标,而不是那些更有财力的科技巨头?

从另一个角度看,娱乐公司选择针对小公司而非巨头,或许有其战略考量。与OpenAI、Meta等巨头相比,MiniMax等中小型公司无论是资金、资源还是市场影响力,显然更容易成为法律诉讼的对象。

此举或许也说明,AI版权问题不仅仅是某些大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是整个行业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面对版权诉讼,AI公司通常会以“合理使用”为辩护理由,Meta就曾通过这一理由在一场涉及版权图像的诉讼中胜诉。

然而,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并非统一,法院会根据不同的案件背景、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以及法律适用的方式做出判断。

以Anthropic为例,尽管其提出了15亿美元的和解,但法院尚未批准,案件的最终判决仍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对AI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法律体系对于AI生成内容的界定尚不明确,许多法律条款难以适用于这种新兴的技术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AI公司往往在商业运营中走在“灰色地带”,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视为侵权,是否会面临巨额赔偿。

结语:

MiniMax的版权侵权案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保护创作权益与促进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或许有人会认为,AI只是工具,而版权保护则是为了保障创作者的权益,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AI的生成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行为,而是涉及到社会利益和法律规范的多重博弈。

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重新定义和完善法律框架,以适应技术的进步,成为了未来版权争议中的重要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巨头   角色   版权   图像   公司   法律   内容   案件   影业   环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