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茶叶店、茶馆“内卷式”竞争的十二个具体表现
1. 价格战与恶性竞低价:
不执行“明码标价”,尤其在礼品茶、中秋春节档期,同类产品的价格比拼竞低价激烈。为争取客户,不断压低利润,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出现“亏本赚吆喝”的情况。
2. 包装过度与成本错配:
“买椟还珠”现象盛行。投入包装的成本比茶叶本身价值还高。把竞争焦点从茶叶品质硬推到包装的奢华程度,造成浪费和茶叶定价虚高。
3. 虚假“故事营销”与产地造假:
门店爱讲“祖传茶农”、“大师手制”、“核心产区古树单株”“野茶”、“百年古树”、“陈年老茶”的故事。为了让故事动听,有的虚假宣传,有的用外地茶冒充核心产区茶,扰乱市场秩序。
4. 同质化严重,缺乏真正创新:
产品相似度高,你家有“冰岛”,我家也必须有“老班章”;你家卖水仙、肉桂、大红袍好卖,我也追赶抢上;在品类、口感、形态上缺乏真正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而只是重视包装的稀奇古怪创新;忽视大宗茶,喜欢在已有的名优茶赛道上挤在一起竞争,甚至不整出款高价茶就象似没好茶。
5. “大师”泛滥,头衔通胀:
制茶大师、非遗茶技艺传承人、茶工匠等头衔满天飞,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其中含金量参差不齐。还有的通过购买或虚构头衔来为自己的产品贴金,导致消费者对茶门店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下降。
6. 线上引流成本激增:
在短视频、直播平台投流(购买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小茶商难以负担巨额的推广费用,陷入“不直播等死,直播亏死”的困境。
7. 服务内卷与体验竞争:
茶馆之间比拼装修档次(新中式、奢华风),一级茶艺技师、高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的服务内容并无差异且全免费等。这些增加或维护合理固定成本,都未带来相应的溢价和客流增长,反而推高了经营门槛。
8. 库存积压与抛售风险:
有囤积居奇和待价而沽的投机心理,销售不畅,资金链紧张,到了不得不低价抛售,又进一步冲击市场调节价的明显波动。
9. 争夺上游资源与“包山”大战:
不论实力怎样,门店商家都要进茶山,提前上山包茶园、包茶树,垄断优质原料。这抬高了上游鲜叶价格,让小作坊和茶农面临“要么被收编,要么被淘汰”的两难境地,也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
10. 渠道下沉与贴身肉搏:
茶门店从一线城市扩张到三四线城市及县拓展,与当地茶叶店展开近距离竞争。在有限的市场容量内,门店密度增加,导致众多门店的潜在客源被分流。
11.效益不好就挤压员工收入:
优秀劳动力转为自开门店、独立茶人,或转行业,影响了茶门店的从业素质提升和门店熟练业务服务人员人数的稳定。
12.茶门店一切锚定销售:
销售业绩捧为茶门店王道,一切为拉关系、拉人头、拉客单让道,以罚代培、以罚代教,培训工作和人文关怀被抛脑后,甚至克扣员工工资福利。
福建省价格协会茶业分会 供稿(来源《中国茶历》主编研究室)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