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如此善良宽容的中国人也能恨之入骨的,大概也只有日本了,就凭日本的所作所为,说他们是罪大恶极也不为过,近年来的日本当局,即便有悔过之意,大多也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依然不忘继续作妖。
2025年7月6日,日本天皇德仁的专机降落在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而这一天,恰好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
接下来的8天里,德仁的行程被外界称为“阴阳双面”,上午在蒙古的战俘墓地为1700余名关东军亡魂献花默哀,下午却与蒙古政要围坐那达慕大会,举着马奶酒谈笑风生。
当德仁在记者会上说“要铭记战俘苦难”时,很多对历史敏感的朋友都翻出了历史资料,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后,1.4万名日军战俘被押往蒙古劳改营,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修铁路、挖煤矿,1700人最终死在那里。
答案并不复杂:1945年被苏联红军俘获,押往蒙古强制劳动的日本关东军士兵。在日本右翼的叙事里,他们是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靠双手筑起蒙古国立大学与国家剧院的悲情劳工,是客死他乡的“受害者”。
这段历史被刻意简化为“异国苦难”,甚至连建筑墙壁上残存的日文刻痕,都成了旅行社招徕游客,争相打卡的“悲情地标”。
德仁献花时,言语间尽显对“和平”的恳切,却又小心翼翼地绕开了“侵略”、“战犯”、“加害责任”等核心词汇。
这种选择性记忆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老练的历史修正策略:将侵略战争的残酷后果,偷梁换柱般置换成一段关于本国国民的受难史。
瞧,靖国神社那股挥之不去的幽灵,似乎就这么不动声色地,附着在了乌兰巴托的这块慰灵碑上。
二战期间,这些关东军士兵所属的部队,曾在中国东北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细菌战、“三光政策”,桩桩件件,皆是反人类的铁证。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在战俘营的遭遇,不过是侵略者为其罪行付出的代价罢了。
如今,日本天皇亲赴异国,祭奠这些侵略战争的实际执行者,无异于在曾深受其害的亚洲各国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一个真正反思战争的国家,该是勇于直面加害者罪责的,而不是在战败者的“苦难”中,寻觅慰藉。
这场包装精美的“和平秀”,为何偏偏选在蒙古这片草原上演?蒙古地处中俄两国之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像一枚楔子般,历来是各国战略家眼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蒙古积极推行“第三邻国”政策,试图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寻求平衡,而这恰好为日本提供了绝佳的战略突破口。
日本将蒙古视作其“北方战略”的关键棋子。天皇访问的背后,是日本长达多年的经济与安全渗透。累积三十多亿美元的投资,已深深扎根于蒙古的煤矿与稀土产业链。
就在天皇到访前不久,日蒙两国刚签署了《稀土联合开发备忘录》,目标直指蒙古境内储量高达120万吨的重稀土资源。
日本看似慷慨地承诺帮助蒙古建立稀土提炼厂,其真实意图,无非是想打破自身在高端制造业上对中国稀土加工的依赖。
2024年底,日本将蒙古列为“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对象国”,毫不吝啬地无偿提供雷达与通信设备。到了2025年5月,又以1.2亿美元的“军事互信基金”,成功换取蒙古提供俄军边境动态的情报。
这些看似“非致命”的援助,正悄无声息地在中俄腹地构建一个前沿监听体系。
甚至连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的扩建,日资也占据了45%的股份,其跑道设计标准足以起降C-130大型军用运输机,为未来的军事部署,悄悄预留了空间。
面对日本的慷慨解囊,蒙古方面也显得颇为“配合”。从在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上表示“理解”,到如今邀请天皇上演这场争议性的“和平之旅”,蒙古正试图在“经济日本化、交通中国化”的双轨路线上走钢丝。
它一方面仍需依赖中国的铁路将煤炭运往港口,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日本的资本与技术,以期巧妙平衡中国的影响力。然而,这种骑墙外交终究有其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
德仁在那达慕大会上与蒙古政要共饮马奶酒,举杯欢庆的和谐画面,并不能掩盖其背后冰冷而精准的战略图谋。
日本野心远不止于牵制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问题上的精力,更是意在构建一条针对中国的“北方遏制弧线”。
这条弧线,与日本在东海、南海的动作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张细密的战略大网。就在天皇访问蒙古期间,日本的“出云号”航母正率领编队穿越宫古海峡,其舰载的F-35B战斗机已在关岛完成了针对台海的模拟攻击演练。
与此同时,日本自卫队与蒙古军队在距离中国边境仅80公里的肯特山举行联合演习。
南北联动,海陆并进,彻底暴露了日本试图利用俄乌冲突的窗口期,突破战后秩序的战略野心。正如其防卫白皮书所言,目标便是在“中俄力量的交接带上创造战略支点”。
中国收紧了对日本高端产业至关重要的氧化镝、氧化铽等重稀土材料的出口,掐住了对方的命脉。同时,中方也在积极推动将蒙古的关东军战俘营遗址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用国际化的方式揭露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
在军事层面,解放军海军的055型驱逐舰编队穿越宗谷海峡,以“航行自由”的行动,直接回应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无理主张,宣示主权。
乌兰巴托的烤全羊宴席终将散去,但东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写入“反击能力”条款的墨迹未干。
这场跨越80年的扫墓,本质是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又一次出笼,唯有让其再次体会 “实力即正义” 的现实,才能遏制这头猛兽重走战争老路。
参考资料:
史上首次!日本天皇访问蒙古国-环球时报-2025-7-6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