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天,
湖南宁乡月山铺的几个农民
挥舞锄头种植红薯,突然“哐当”一声,
一件沉睡三千年的国宝惊现于世。
这就是被誉为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
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今天欢迎跟着马啃菠萝的脚步,
走近这件青铜神器。
一、为何是“镇馆之宝”?
走进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静静地矗立在展柜中,
散发着令人无法忽视的气场。
它高58.3厘米,重达34.5公斤,
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尺寸远不是它的全部。
四羊方尊最令人惊叹的在于——
它将庄严的方尊造型与
生动的四羊浮雕完美结合。
四只卷角羊各踞一角,羊头伸出器外,
羊身与尊腹融为一体,既写实又神秘。
二、设计中的宇宙观
四羊方尊的设计
暗含商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器身方形,象征大地;
羊首呈卷角状,与甲骨文中的“王”字相似,
暗示着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更令人惊叹的是,
羊的造型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实用功能。羊嘴可使酒液溢出。
商代工匠将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
让现代设计师都自叹弗如!
在纹饰方面,
四羊方尊采用了“三层花”装饰体系。
颈部夔龙纹、腹部云雷纹
与肩部蛇纹在光影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繁复而精致。
三、羊背后的文化密码
先秦时期,
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
古人对羊的个性归纳为
“善良知礼,外柔内刚”。
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
甚至被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
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头顶大角的羊形,
“吉祥”的“祥”也是“羊”字的后起字。
古人早就把羊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四、惊心动魄历险记
1938年出土后,它曾因战乱流失。
抗战时期,日军兵临长沙,
保存在银行地库中的四羊方尊被紧急转移。
然而在一次空袭中,
一颗炸弹将其炸成20多块碎片。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历经艰辛找到这些碎片。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修复,
四羊方尊奇迹般重生。
1976年,当初发现它的姜氏后人
献出口沿残片,最终补全了所有缺漏。
1959年,四羊方尊被调入
新成立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
2013年,它入选《禁止出境文物目录》。
五、结语 至尊价值
在商代青铜方尊中,
四羊方尊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它优美雄奇,寓动于静,
被学界公认为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
更重要的是,四羊方尊的出土
彻底改变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传统认知。
改写了我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版图。
四羊方尊不仅是一件青铜器,
更是中华早期文明的精神象征。
向世人诉说着三千年前那个
敬畏神性、追求秩序的伟大时代。
欢迎走进国家博物馆,
这件历经沧桑的国宝,
正静静等待着与你的对话。
原创文章
欢迎点赞留言转发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