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看好中国股市的态度非常坚决。
进入10月以来,中国股市尤其是科技股经历了一波颇有力度的调整,而就在三天前,瑞银发布一篇研究报告,宣布上调中国股票评级至“具吸引力”、科技股至“最具吸引力”,并列为全球股票中最具信心投资标的。
瑞银称,中国科技股是全球股票中最具有信心的投资标的,主要基于两点信心支撑:一是科技龙头企业已展现清晰的AI商业化趋势及强劲增长前景;二是中国在芯片国产化领域的积极进展为AI生态提供关键支撑,保障AI发展连续性。
尽管中国宏观环境温和,但关键行业的定向政策支持、充裕的国内流动性及全球基金低配持仓,仍将持续支撑市场。美国政府近期宣布的关税措施构成尾部风险,但基准情景下3预计不会出现进一步升级。
瑞银看好的中国股票列表
公司名称 | 板块 |
腾讯控股 | 互联网 |
阿里巴巴集团 | 互联网 |
中国建设银行 | 金融 |
拼多多 | 互联网 |
网易公司 | 互联网 |
中芯国际 | 半导体 |
携程集团 | 互联网 |
上调评级的三大核心因素
1、科技丝绸之路:创新驱动
中国AI领域近期进展令人备受鼓舞:
· 政策层面:政府通过政策举措及国家资金积极支持 AI 产业;
· 企业层面:头部企业加大资本支出以应对激增的 AI 需求,中国四大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百度)2025 年资本支出预计增长 55%,且未来数年将维持高增速;
· 用户层面: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8月,中国互联网AI用户达6.45亿人,较去年不足4亿人同比增长超60%;其中6.22亿用户使用应用内AI功能,是原生AI应用用户(2.77 亿人)的两倍多。瑞银认为中国AI渗透率仍有显著提升空间,AI相关收入增长前景明朗。
中国科技股正开启由技术突破、强劲政策支持及国产化驱动的多年增长周期。预计2026年该板块盈利增速达37%,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股票板块。尽管今年以来板块已大幅上涨,但估值仍具吸引力:12个月前瞻市盈率为19倍,低于全球同业水平及自身历史均值,存在估值抬升空间。
2. 流动性:中国牛市的引擎
历史上,中国牛市由流动性及估值抬升驱动,盈利上调则助力涨势延续。对过往周期的分析显示,12周及26周内超10%及20%的大幅上涨,通常由估值抬升而非单一盈利因素推动。当前涨势遵循类似模式,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及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这意味着本轮上涨可能比以往周期更持久、更稳健。
具体证据如下:
· 内地投资者:今年以来通过港股通净买入港股达500亿美元,为该机制推出以来最高水平。受消费疲软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市场表现不佳影响,中国家庭积累了大量超额储蓄,散户投资者手持充裕流动性。我们认为,股市上涨及利率下行将形成自我强化效应,推动超额储蓄流入股市。
· 本土机构投资者: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1.85%,给保险公司及养老金的长期负债覆盖能力带来挑战。叠加近期监管指引,我们认为本土机构投资者存在将资金从债券转向股票的显著潜力,包括配置金融、电信、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板块,这将支撑股市持续上涨。
· 海外资金:近年来全球基金大幅低配中国股票(较基准低配 350个基点),偏好美股更优的风险回报特征,并对中国监管及地缘政治风险保持谨慎,甚至一度将中国列为 “不可投资” 市场。但我们认为,今年以来的强劲涨势及改善的前景将扭转这一认知。尽管预计全球基金不会完全消除低配,但若中国市场持续跑赢全球,投资者有望逐步降低低配幅度,海外资金流入或成为市场流动性的另一来源。
3. 政策转向:定向改革支撑市场逻辑
经济层面,宏观温和,多数指标显示增长弱但稳定。不过,鉴于上半年增长强劲,我们预计不会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推动复苏,政策支持将以应对式、渐进式为主,缓解经济放缓压力。因此,我们认为政策制定者将出台定向支持措施(尤其是针对科技及先进制造业),以维持增长。
市场焦点将集中于即将出台的“十五五”规划。预计将通过创新优先推动高质量增长,包括: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2030年超3%,核心数字产业占GDP比重从当前10%升至10%-15%区间(低双位数)。支持AI商业化、芯片国产化及技术自主的政策,叠加充足资金支持,彰显政府坚定决心。此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财政支持、设定明确名义GDP及通胀目标等措施,旨在应对结构性挑战、提振内需。
瑞银认为,即便没有大规模财政刺激,上述措施(包括旨在遏制部分行业恶性价格竞争、避免利润率侵蚀的 “反内卷”政策)也能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金重新配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央财经委员会均强调,加强对低价竞争的监管,并推动钢铁、电动汽车、太阳能、电子商务等关键行业优化产能。
尽管初步信号积极,但尚未看到该政策在数据层面见效。事实上,“反内卷” 政策的全面效果可能逐步、不均衡地显现。但至少,这将有助于缓解通缩担忧及 “中国经济日本化”的认知。任何政策定向落地的信号,也可能抬升通胀预期,推动资金从债券转向股票。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