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美国的“大而美法案”,但看到网上的解说,大多是在迎合网友们的情绪,让大家像看笑话似的看待这个法案。
迎合情绪确实能带来流量,但却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信息茧房的误导,让我们丧失对美国转向的关键机会把握。
国内主流的解说,说的主要有两个点,一个是劫贫济富,另一个是推高债务上限造成的美债信用危机。但这显然不是这次法案的关键影响。
对于我们这样的要在市场一线拿真金白银对赌市场机会的人来说,显然不能人云亦云去理解,而是要更深入的挖掘本质,来把控世界节奏的变化。
要理解懂王大而美法案的关键转向逻辑,我们必须先理解债务经济及中美竞争的底层逻辑,在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展开叙述。
一)债务和财富的元规则
我们假设有一个村子,我们叫它C村好了。
为简化说明,假设C村的经济只有两个行业,一个是种菜,一个是打渔,菜农用白菜交换渔夫的鱼,从而实现劳动交换和经济发展。
假设有1个菜农,希望先苦后甜,于是打算今年种更多的菜卖给渔夫,但渔夫却没有更多的鱼用于交换。于是渔夫给菜农打了欠条。
菜农拿到这些欠条,就可以在明年少种菜,然后在明年用欠条而不是白菜来换渔夫的鱼。这样,菜农就实现了今年多干,明年少干的先苦后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菜农拿到的欠条,就是菜农的财富,或者说资产,但其同时也是渔夫的负债。
什么是财富,财富就是对他人劳动的索取权,可以购买他人因劳动产生的产品或服务。
而任何一个人的财富,必然对应着某一方的负债。
而这正是现代货币学遵循的元规则。
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把欠条,称为货币,并且在现代货币学当中,任何一份货币的诞生,一定对应着等额债务的同时诞生。
以中国5月末的数据为例,M2是325万亿,其中基础货币,也就是央行发行的是36万亿,剩下的289万亿,都是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
289万亿的货币,都是居民或企业在贷款时创造的。
比如某人买房贷款200万,商业银行就同时生成200万货币和200万负债,负债归此人,而200万付给开发商。
开发商获得的200万财富即是此人的负债,一一对应。
再比如企业贷款1000万经营,银行同时生成1000万货币和1000万债务,债务归企业,而货币由企业支付给打工人或供应商。
打工人和供应商获得的收入和企业的债务一一对应。
当然,企业投产后通过卖出商品可以再赚回这些货币,并归还债务。
这样,通过借债和还债,货币的创造和消灭,创造了生产和消费,以及GDP。
那么剩下的36万亿基础货币呢?同样,也都是来自负债。
这36万亿,其中一大半来自因外汇占款而发行的人民币。如下图,36万亿基础货币中21万亿来自外汇占款。
你可以把外汇,也就是美元,理解为我们对美国的财富,以及美国对我们的负债。因为美元最终来自美联储的负债。而其负债是以其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为担保发行的。
也就是这21万亿的货币,对应着美联储的债务,追根溯源则是美国国债。
那么这36万亿,除外汇以外的部分呢?也是一样的分析,但限于篇幅关系我就不展开了(有关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详细解析,知识星球的同学可以看下我去年发布在精华区的两篇解析文章)。
也就是说,任何一份货币,无论基础货币还是派生货币,一定对应着等额的债务,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企业赚来的货币,一定对应着某一方的负债。
从而我们得到推论: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任何一方要增加财富(货币),必须要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负债。
记住上述结论,后面论述大而美法案的影响时会用到。
如果你要让社会财富永远增长,换个说法就是让社会债务永远增长。
并且,从经济数据上看,国家债务,企业债务,个人债务,都是永远增长的(底层逻辑是长期看,杠杆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GDP增长必然推动债务增长);具体操作上,如果企业或个人因为经济衰退周期而去杠杆导致债务余额下降,政府部门就会更多发债来对冲个人和企业的债务下降,使得债务总量继续增长以确保稳住经济。
所以,和债务一一对应的货币总量(M2),自然也是永远增长的。
二)笼罩在内卷上的阴影。
在前文中我们得到推论,任何一方要增加财富(货币),必须要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负债。
比如说,上述例子中,C村的菜农,想多种菜卖给渔夫,但渔夫只要不肯打欠条,其支付能力就有限,因此需求就有限,那么菜农多种的菜也是卖不掉的,最后只能烂在地里。
此时,菜农的先苦后甜增加财富的愿望就无法实现。
但这是一个菜农对一个渔夫的情况。
而真实场景中,则是一群菜农对应一群渔夫。
这时,一个菜农只要勤奋劳动多种菜,就可以降价抢其他菜农的市场。但由于这群渔夫的总需求并没有增加。所以这个菜农多卖菜,必然会造成其它菜农少卖菜,甚至造成其他菜农失业。
我们把这个勤奋种菜的菜农,称为卷王。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卷王的诞生,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失业。
那么,在应对卷王方面,又有典型的两种不同的做法。我们分别称为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
先说欧洲模式的应对
1 对卷王收入抽重税,然后补贴失业者,从重税角度打击卷王的生产积极性。
2 严格打击加班行为,降低生产者的产量,以防止生产超过需求。
其应对逻辑是:既然社会需求没这么大,干嘛要996生产,所以空余时间都去沙滩上晒太阳好了。而对卷王征重税再分给懒汉的行为,我们也称其为高福利。
再说东亚模式的应对
假设100个菜农,个个都是996卷王,那么只要50个菜农就能满足整个村子的需求了。
剩下50个菜农怎么办?
答案是出口和投资
1 出口
既然国内需求已经没有了, 那么就把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并获得贸易顺差。
根据我们文章第一部分论述的规则(一方财富恒等于另一方债务),在维持贸易顺差的情况下, 我们持续增加财富(美元外汇),而美国持续增加负债。
由于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人的生产必然恒等于所有人的消费。当东亚模式是生产大于消费,那么美国就必然是消费大于生产。
也就是我持续不断的给你菜,所以美国持续打欠条,美国政府充当了最后的负债者,美债规模也越来越大。
而美债危机的本质,就是当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时,大家还信不信美国能支付足够的鱼以赎回其欠条。
2 投资
当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加总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产能和就业时,政府部门就充当了这个最后的需求者。
比如100个菜农,50个种菜满足国内需求,20个种菜满足国外需求并换取外汇。
还有30个菜农,可由国家发债创造基建投资需求,比如去修高速公路,去造桥,去造高铁等等。然后国家再通过高速公路费,过桥费等,收回货币用于归还之前发的债。
出口和投资,这两个解决就业的出口,其实就是以下的GDP公式。
GDP=总消费+净出口+总投资
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没有绝对的哪个好哪个不好的说法。
当一个经济体在追赶阶段,东亚模式能获得更好的产量,基建,以及获得更多外汇储备。这时最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
办法是对卷王降税鼓励生产,以及不养懒汉。
而当一个经济体已经是富裕阶段,欧洲模式能获得更悠闲的生活。
办法是提高税率打击卷王积极性,以及通过从卷王获得税金,来高福利养懒汉。
三)大而美法案
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论述大而美法案的本质,我们来看目前主流的两个叙事。
1 美债信用危机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懂王提高债务上限,是给全球创造更多的财富空间(或者说美元空间)。因为你赚的美元必然来自负债。更多负债空间意味着更多可赚的美元。
现在国内的主流叙事是说美债太多如果还不上会引发信用危机。但我的观点是,美债是否太多,还是要拿数据说话的。
如果我们把G7的数据都拉出来,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府部门杠杆率在G7当中是适中水平,如下图。
最上面的橙线是日本,杠杆率212%,美国是114%,英国101%,欧元区87.5%。
大而美法案通过后,几年后美国杠杆率上限最高应该到130%+。
如果日本超过200%的杠杆率都没人来讨论日债危机,那么讨论美债危机确实有些为时过早。
迎合情绪的叙事是叙事,但说起投资,那就需要把数据挖掘清楚。
事实上,我认为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就是政府应该先做到收支平衡,以阻止其债务继续增长。
但是,维持政府的收支平衡,从来就不是财政目标。真正的财政目标,是政府赤字创造的需求,应该刚好满足无通胀的充分就业。最终靠经济增长来降低杠杆率。
而政府通过债务创造的需求,不应受税收收入约束。
尽管本次法案确实有推升杠杆率的隐忧,但结果依然要落实到懂王是否能拉动经济增长,并通过增长来使得在债务总规模不降的基础上,来降低杠杆率。
而要达成此点,懂王做了两件事。
第一是加关税及重签贸易协议,以加大他国来获取因本法案而新增的财富空间(美国新增债务支出创造的需求)的难度。
第二则是法案里提到的劫贫济富。
2 劫贫济富
我们前面讨论过东亚模式和欧洲模式。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劫贫济富的本质,是推动美国向东亚模式转型。
也就是法案的本质是对卷王减税,并对懒汉减福利(法案对领取福利增加了工作要求)。这有利于激发生产者积极性和促进经济增长。
事实上,我们说东亚模式,主要指的是中韩。
因为日本,在劳动时间方面已落后于美国。以下是日本官方对劳动者年度工作时长的统计。
从左到右,依次是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 2010~2020,除美国外的所有G7国家,劳动者工作时长都在下降,只有美国逆势增长。
2 2020年,美国劳动者的年度劳动时间遥遥领先于日本和欧洲。
美国在G7中已经是最勤奋,但为了和中国竞争,法案依然是鼓励生产,和加码做大蛋糕的东亚模式,而非欧洲模式。
到这里,我们差不多就解释清楚了懂王到底想干啥。
最后再谈几点我的看法:
1 懂王具备强大的博弈能力,让几个关键反对者也站在他这一边促成了法案通过,且尽管法案有劫贫济富之隐忧,但支持懂王的红脖子们也依然相信他能真的带来经济增长和工作机会。
2 鼓励传统能源取消清洁能源激励,而减弱新能源车的发展将降低对中国的稀土依赖,降低中国用于博弈的有效筹码。
3 欧日已退出竞争,未来的全球竞争就是中美竞争。而懂王转向东亚模式,增加军费开支,意味着和中国的竞争长期化,中美比的不是怎么快速干掉对方,而是比的谁能更好的发展自己,谁能不犯错,谁先出问题。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先搞好你自己,让你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懈可击,然后等待对方出问题。出了问题就可以趁你病要你命。
视角回到我们这一侧,我们经过了两代卷王的勤奋输出,将东亚模式发挥到极致,在内需,出口,基建投资方面齐发力,终于站在了和全球老大一较高下的竞技场。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什么时候也可以进入到欧洲模式呢?我的想法是,当我们真正赢得了和美国的竞争,我们也许就迎来了从东亚模式转向欧洲模式的命运拐点。
虽然美国也在转向东亚模式参与竞争,但我依然坚信东升西落的趋势,但尽管如此,这也并不代表我们要把懂王当傻子看,虽然主流的自媒体叙事调侃懂王和法案迎合了大家的情绪。但真实把握住懂王在做什么,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在市场一线的真金白银的投资。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