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霸先与王僧辩:权力面前无亲情,你不坑我,我坑你

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生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今浙江省长兴县人。

据《南史·陈本纪上》记载,陈霸先出身贫寒,少倜傥有大志,不事生产,好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众人所信服

家庭条件不好,却不愿上班,但又胸怀大志,打架还很厉害,且明事理,做事果断。

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可以发现陈霸先打小就不安分,总想干一番事业。

如果长于乱世,混迹于江湖,他必然有用武之地。

但很不凑巧,陈霸先年轻时,正是梁武帝萧衍在位前期,天下太平,史称“天监之治”。

而当时的朝堂,重视门第。陈霸先的出身,决定了他难有出头之日,只能在乡下老家当个里长

陈霸先心怀大志,村官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抱负。

于是没多久,陈霸先跑到京城建康发展,成了一名油库吏。也就是油库的工作人员。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发现选用人才的人,比人才本身更难得。

很多人一辈子籍籍无名,不是没有本事,只是没有遇上好领导。

陈霸先兜兜转转一圈,始终是个小角色。如果没有贵人相助,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幸,陈霸先遇到了贵人。

南梁大同初年(535年),宗室新喻侯萧暎出任吴兴太守。

陈霸先是吴兴人,萧暎得知陈霸先的事迹,决定提拔重用他。

约在大同六年(540年),萧暎迁任广州刺史。

由于看好陈霸先,萧暎就把他也带到了广州,担任中直兵参军

同年,广州当地有几个土豪起兵作乱。陈霸先初露锋芒,率军平定叛乱,因功升任西江督护高要郡守

大同七年(541年),梁武帝的侄子、交州刺史萧谘在交州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

趁此机会,龙兴(今越南太平省)土豪李贲发动叛乱,打跑了的萧谘。占据越南北部。

消息传到建康,梁武帝令新州刺史卢子雄、高州刺史孙冏,出兵讨伐李贲。

当年的岭南,夏季炎热多雨,瘴气严重,只有秋天才适合进军。

于是,卢子雄、孙冏便以瘴疫肆虐为由,给萧映打报告,申请等到秋凉后再战。

但萧映不同意,强令出征。结果因为瘴热,梁军在半路上就损失了六七成兵力。

萧谘被李贲打跑后,逃到广州。他害怕担责任,遂上书指责卢子雄、孙冏,说二人串通李贲,故意让部队非战斗减员。

梁武帝更信任自家人,也不做调查,直接下令将卢子雄和孙冏赐死。

这激怒了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

一怒之下,卢子略带着本部人马叛乱,围攻广州。

萧映和萧谘都是含着金汤匙出手的宗室,哪见过这场面?顿时吓得六神无主。

危急时刻,陈霸先前来救场。率三千精兵将叛军杀得狼狈逃窜。

梁武帝得知陈霸先平息叛乱,大为赞叹,升其为直阁将军,封新安子爵

大同九年(543年),林邑国攻打李贲,被李贲反杀。

第二年,李贲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便自称越帝,改元天德,建立“万春国”。

同年,萧映在广州病亡。

由于梁武帝看好陈霸先,便顺势任命其为交州司马,领武平太守(今越南永安市),协助新任交州刺史杨蒨讨伐李贲。

同时,梁武帝又令其堂侄、定州刺史萧勃出兵助战。

大同十一年(545年),杨瞟、陈霸先与萧勃在西江相会。

萧勃是个草包,害怕远征,就扯各种理由劝杨蒨罢兵。

皇帝调了两伙人出征,其中一伙的老大不愿意去,杨蒨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召集诸将询问对策。

陈霸先认为叛乱完全是宗室的罪过。这帮草包宗室,干啥啥不行,惹祸第一名。如果现在不讨伐,将来再想收复交州就难了!

事后来看,陈霸先的建议非常明智。因为天下即将大乱,留给南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陈霸先的极力建议下,杨蒨下定决心,杀过去,收复交州!

出发前,陈霸先为避免重蹈卢子雄和孙冏的覆辙,一边虚心向有点航海经验的渔民们请教,一边搜寻商船水手,还聘请丝路商人做向导,跨海千里,直接率水师从海上杀进红河三角洲。

李贲没料到陈霸先会从海上过来,猝不及防,连战连败。被活活气死了。

太清二年(548年),李贲死后,其兄长李天宝和部将赵光复各自为战。陈霸先正准备赶尽杀绝,但就在这时,噩耗传来——侯景发动了叛乱!

侯景本姓侯骨,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人。

北魏永熙二年(533年),高欢灭了尔朱家族后,侯景带着怀朔镇兵投降高欢

高欢也是怀朔镇人,很早就认识侯景了,知道这小子反复无常。

只是迫于强敌宇文泰在侧,正是用人之际,高欢才没有超度侯景。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去世。

临终前,高欢嘱咐儿子高澄,说侯景不可靠,如果你发现他要搞事,不要犹豫,直接杀掉!

高澄刚上台,侯景“不负众望”,果然叛变了。

按照侯景的计划,他打算先拉拢宇文泰,联合西魏灭了东魏,然后再对付宇文泰。

宇文泰老谋深算,岂不知侯景打什么算盘?所以没搭理他。

不久,高澄调集大军围剿,侯景兵败,投奔南梁。

听说侯景要来,南梁群臣坚决反对!

但因为梁武帝认为可以借助侯景的力量北伐,于是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将其安置在了安徽寿阳。

高澄恨透了侯景。

小爷刚登基,你个混账东西就造反,要是不弄死你,以后老子怎么带队伍?

随即,高澄派兵进攻寿阳,欲赶尽杀绝。

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率军支援侯景。结果梁军大败亏输,萧渊明也被俘虏。

战后,高澄提出和解,表示只要梁武帝交出侯景,他就罢兵。

侯景听说此事,害怕被引渡回国受死,便发动叛乱,攻入建康,囚禁梁武帝,并将其活活饿死。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立梁武帝第三子萧纲为帝,自封为“宇宙大将军”。

侯景祸害江南时,梁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萧纶据有郢州(今湖北钟祥);

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据有江陵(今湖北荆州);

梁武帝之孙、河东王萧誉据有湘州(今湖南长沙);

梁武帝之孙、岳阳王萧詧据有雍州(今湖北襄阳)。

这帮藩王领兵在外,如果能齐心协力,夺回建康不在话下。但因为谁都不服谁,竟然自相残杀。

一番混战后,萧纶、萧誉惨死,萧詧投靠西魏。萧绎笑到了最后

萧家的不肖子孙打成一团浆糊,侯景趁机扩张势力。

此前,梁武帝任命元景仲为广州刺史。他的家属留在了建康。

侯景找到元景仲的家人,遣信诱之,元景仲想也没想,直接就投了。

陈霸先得知元景仲附逆,起兵讨伐,大获全胜。

元景仲兵败自缢后,陈霸先推举萧勃为广州刺史。

以当时形势而论,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建康。要想获得乱世红利,必须挥师北上。所以陈霸先主张起兵讨逆,在更广大的战局中,角逐更大的胜利。

为此,陈霸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聚兵积粮,招揽侯安都等豪杰,准备讨伐侯景。

但萧勃不改草包本色,没那么大的野心,就想趁乱割据广州。

陈霸先很郁闷,自己怎么就拥立了这么个玩意?

无奈之下,陈霸先只好派人到江陵向萧绎表示效忠。

送上门的兵马,萧绎不可能不要。

随即,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封南野县伯

大宝元年(550年)正月,陈霸先完成准备工作后,放弃根据地,率军北上。

从这就可以看出,陈霸先是敢想敢干的性格

别人可能要等到八成,甚至是十成把握才敢做的事,他三成把握就敢行动!

得知陈霸先挥师北伐,萧勃勾结南康(今江西赣州南康区)土豪蔡路养在中途阻拦。

陈霸先在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的南野击败蔡路养,取得首胜。

但接下来,陈霸先碰上了硬茬子。

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拉锯战。

就在陈霸先北上受阻的同时,侯景派部将任约攻下江州(今江西九江)、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兵锋直指武昌。

萧绎派宁州刺史徐文盛率军数万,击败任约。

侯景旋即亲自率军西上,大破徐文盛。

萧绎见徐文盛战败,只得拿出杀手锏,令麾下大将王僧辩统率诸军征讨侯景。

王僧辩出身乌丸王氏,早年在北魏任职,后随父亲王神念投奔南梁。出任萧绎的左常侍。

萧氏诸王混战期间,王僧辩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屡立战功。

大宝二年(551年)五月,王僧辩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一带击败侯景主力。生擒任约等叛军将领。

巴陵之战是侯景之乱的转折点。

自此,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被迫收缩兵力,固守建康周围。

不久,王僧辩率军攻下浔阳(九江北部)。

这时,陈霸先也擒斩李迁仕,率甲士三万、舟船两千,沿赣江北上,抵达了浔阳。

此前,王僧辩与陈霸先并无交集,但英雄惜英雄,王僧辩缺粮,陈霸先二话不说,赠予王僧辩大量粮草。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陈霸先的慷慨让王僧辩十分欣赏,两人遂结拜为异姓兄弟,还一度打算结为儿女亲家,关系亲密无间。

南梁最能打的两位猛将会师,侯景觉得自己快玩完了,便废黜了萧纲,立迎梁武帝曾孙、豫章王萧栋为帝。打算临终前想过一把皇帝瘾。

同年十一月,侯景逼萧栋禅位于己,改国号为汉。

承圣元年(552年)二月,萧绎传檄天下,讨伐侯景,并命王僧辩率诸军从浔阳出发,对建康发动全面反攻。

侯景得知王僧辩、陈霸先杀向自己,命人堵塞秦淮河口,又在北岸抢筑城池,准备占领有利地形。

陈霸先抵达战场后,指挥本部兵马渡过秦淮河,在北岸构筑营垒。

其他部队随后跟进,抱团建立营帐。

侯景见势不妙,“御驾亲征”,亲自带领步骑一万多人突击梁军营盘。

这是侯景的看家本领

当初他能杀进建康,就是以铁骑奔袭战术,打得梁军勤王诸部不敢前进。

此时侯景故技重施,却被陈霸先来了个硬碰硬。

陈霸先指挥重装步兵扛住了侯景的八轮进攻。同时又以二千弩兵截断侯景退路。

侯景急红了眼,又带着一百多名骑兵赤膊上阵。

陈霸先不甘示弱,也是贴身肉搏,打退了侯景的进攻。

侯景左冲右突不能取胜,其部耗尽锐气,渐渐无力再战。

驻守建康西面石头城的守将见势不妙,开城投降。

侯景一看,完了,全完了,大势已去,便带着百余残兵向东逃亡。

梁军收复建康后,解救囚禁于密室的傀儡皇帝萧栋及其两个弟弟。

两个弟弟如释重负,说:“现在总算可以免于横死了。”

但萧栋却忧心忡忡地表示:“未必能免于横死!”

果然,兄弟三人释放没几天,就被宣威将军朱买臣丢掉河里溺死了。

这种脏活儿,萧绎本来打算让王僧辩来干。

王僧辩明确表示:“臣不愿意做成济第二,请另挑选人。”

当年成济弑杀曹髦,本以为能得到封赏。不料司马昭卸磨杀驴,让他当了替罪羊。

王僧辩不想背锅,萧绎这才授意朱买臣,找机会除掉萧栋兄弟三人。

话分两头,侯景逃亡期间,聚拢残兵败将数千人。

王僧辩派南兖州刺史侯瑱带兵追击,在吴松江大败侯景。

侯景兵败,输得只剩一条船、几十个人,无法在江南立足,只好乘船出海,打算逃往北方。

船只行至胡逗洲(今江苏南通),侯景被部下杀死。

王僧辩将他的头颅砍下,送至江陵。尸体在建康街头示众。双手则交给了高洋

此前,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执掌朝政,并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

高洋建立北齐后,趁南梁内战,出兵占领淮南,齐军饮马长江!

自古守江必守淮。淮河防线丢失,单靠长江防不住北方势力南下。必须尽快北伐。

但此等危急关头,南梁又内战了。

承圣元年(552年)七月,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

几个月后,萧绎也在江陵即位,大封功臣。

王僧辩因功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永宁郡公,驻石头城

陈霸先因功封司空,领扬州刺史,驻京口

得知萧绎称帝,萧纪亲领大军东征江陵。

萧绎急忙令王僧辩救驾。

高洋一直想趁虚而入,便遣侯景的旧将郭元建率二万军马进攻建康。

萧绎担心陈霸先一个人扛不住,又让王僧辩回援。

由于身边没有大将。萧绎只好释放侯景的旧将任约等人,派他们去抵挡萧纪。

同时,萧绎不惜以出卖领土为代价,向西魏求救,怂恿宇文泰进攻四川。

宇文泰大喜过望,说:“取蜀制梁,在兹一举。”

承圣二年(553年)初,宇文泰派大将尉迟迥伐蜀。

蜀地空虚,兵无斗志,沿途守将非降即逃,魏军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

成都守将萧捴急忙派人通报萧纪,速速回援。

然而萧纪为了争夺所谓的正统,只派了一支偏师回援。主力则继续东下。

如果萧纪有陈霸先的两下子,孤注一掷,倒也无妨。可他一介文人,失去后方,无异于自寻死路。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抠门儿。

出征之前,萧纪将自己多年积攒下的金银财宝,铸成一斤重的金饼一万个,银饼五万个,命人摆在营帐的显要位置,说要战后论功行赏。可他从不兑现承诺,久而久之,将士们离心离德,都不想再打了。

不久,将士们得知成都被围,人人思归。

萧纪见军心涣散,派度支尚书乐奉业赴江陵求和。

不料,乐奉业是个二五仔,将萧纪的困难和盘托出,并劝萧绎不要讲和。

萧绎随即命任约发动反攻。蜀兵一击即溃,四散而逃。

梁将樊猛冲到萧纪的卧室,萧纪心惊胆战,一边绕着床跑,一边从床旁的箱子里掏出一袋金饼,说:“这些金子都给你,放我一条生路吧!”

樊猛冷笑道:“杀了你,这些金子照样是我的。”

说罢,樊猛一矛刺去。

萧纪,卒。

听闻萧纪被杀,成都守军开城投降。

自此,在丢掉淮南后,南梁的四川、陕南等地,也相继沦陷,并入了西魏版图。

江南吴地是南梁最富庶的地区,因为侯景之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淮南、四川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现在分别落入北齐、西魏之手。

鉴于国力大减,萧绎写信给宇文泰,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极为傲慢。

宇文泰非常恼火,决定好好教训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

恰好,襄阳的萧詧一再请求宇文泰派军进袭江陵。

几年来,萧詧完全仰仗西魏的庇护。

宇文泰觉得萧詧是个合适的傀儡,便令于谨、宇文护和杨忠率五万大军杀向江陵。

五万人马,教训萧绎足矣,但想拿下江陵,怕是有点困难。

萧绎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五万人马就想攻破江陵,天方夜谭嘛!因此没有做必要的防备。

结果,魏军轻而易举包围江陵,还抄了萧绎的后路。

眼看江陵即将陷落,朱买臣建议萧绎突围到长江南岸,召集兵马反攻。

但或许是觉得王僧辩可以赶来救驾,萧绎死活就是不走。

然而王僧辩远在建康,一时半会根本来不了。

江陵陷落前夕,萧绎将珍藏的十四万册图书,一把火全烧了。

城破后,魏军又屠杀了聚集在江陵的许多大臣、文人。

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图书要靠文人手抄,十分不容易。加之萧绎的藏书中,还有许多孤品善本。

两相作用,这场江陵之战,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江陵沦陷,萧绎投降,于谨知道萧詧和他七叔有仇,就把萧绎交给萧詧处理。

萧詧高兴坏了,亲手用土袋闷死了萧绎。

但宇文泰可不是善男信女,趁萧詧随魏军攻打江陵,宇文泰抄了他的老巢襄阳,又划出江陵周围百里之地,作为补偿。

不久,宇文泰立萧詧为帝。

这个由西魏扶持的傀儡政权,史称“西梁”,或者“后梁”。

萧詧发现自己引狼入室,追悔莫及。每次读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都要扬眉举目,握腕激奋,久久叹息不止。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萧詧卖国,长江中游的梁朝势力都不承认他的合法性,公推湘州刺史王琳为盟主,力图收复江陵。

王僧辩也不承认萧詧政权,便迎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

萧绎有十一个儿子,两个死于侯景之乱,六个早亡,两个与萧绎一同遇害,只有第九子萧方智还健在。

既然是先帝仅存的儿子,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直接称帝呢?

因此彼时的南梁各地方大员,各自为政,互不隶属。即便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州郡,许多也是半独立状态。王僧辩不清楚拥立萧方智,能不能服众,于是选择观望,想着看清形势后,再做打算。

说白了,就是王僧辩不自信。

也正因为不自信,王僧辩死守建康一亩三分地,不敢向江北和其他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陈霸先非常积极。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京口区)招揽流民,并多次应江北百姓的诉求,渡江进攻扬州。

虽然这几次反攻都以失败告终,但陈霸先的名声越来越好。吸引了不少乱世豪杰前来投奔。他的军队也得到了壮大。

前面说过,高洋一直想趁虚而入。现在南梁四分五裂,正是好机会。

于是,高洋便效仿当年梁武帝派遣陈庆之护送元颢入洛,令上党王高涣率兵“护送”被俘已七年之久的萧渊明回建康继位。

高洋还写信给王僧辩,说南梁内部动荡,需要一个长君主持朝政。因此,寡人本着“国际主义”精神,送萧渊明南归。王僧辩你还不赶紧迎接。

萧渊明是萧衍的侄子,血统差点意思,合法性不足。王僧辩起初不同意。

但高涣很猛,率军强行闯入南梁腹地,在合肥东关大败南梁老将裴之横。

王僧辩得知裴之横战死,没有信心与北齐交战,遂改变主意,与高洋展开外交斡旋。

陈霸先反对谈判,王僧辩不听。两人遂生嫌隙。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王僧辩同意拥戴萧渊明为帝,但萧渊明要立萧方智为太子,而朝中大小事情皆由王僧辩做主。

承圣四年(555年)五月,萧渊明在建康登基称帝。

按约定,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太子。

陈霸先反对萧渊明继位,王僧辩依旧不听,并以萧渊明的名义任命陈霸先为侍中,降低了陈霸先的职务。这导致二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当然,站在王僧辩的立场,自己的决定没错。

首先,全国都打烂了,当下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而要想安心发展,外部环境必须稳固。西魏杀了萧绎,断无与之妥协的可能。所以联合高洋对抗宇文泰,是唯一选择。萧渊明继位后,北齐撤军,建康附近,一下就稳定了下来。

其次,萧渊明也好,萧方智也罢,皆是王僧辩掌控的傀儡。他俩无论谁上台,王僧辩都不亏。

不过从长远来看,王僧辩此举无疑是低级错误。

自侯景之乱以来,南梁内战不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身为皇帝的萧纲、萧栋,法统不正。都不能服众。

萧绎死后,王僧辩要想稳定局面,凝聚江南散乱的人心,萧方智无疑是最佳人选。

而王僧辩拥立的萧渊明,显然不能服众。这在客观上等于送给了陈霸先一个天大的政治礼包。

在此之前,陈霸先无法与王僧辩抗衡。

陈霸先也有自知之明,位置摆得很正,不敢觊觎王僧辩的一把手地位。

但现在不同了,他这个二把手也有机会上位。

随着陈霸先行市上涨,有人就劝王僧辩,说你要对他有所提防。

王僧辩觉得不至于吧?老陈跟我亲如兄弟,虽然有些矛盾,可也不至于撕破脸啊?

更何况,北齐随时会大举入寇。这时候内战,搞不好就是玉石俱焚,大家都玩完。

但王僧辩似乎忘了,陈霸先是哪怕只一丝通往至高权位的机会,就敢孤注一掷,抢先发难的狠人

面对绝对的诱惑,情义在陈霸先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更何况,王僧辩是从北朝过来的。难道南朝没人了吗?要让一个北人主政?

承圣四年(555年)八月,坊间传言北齐将要大举入寇,王僧辩一面遣使告知陈霸先,让他严加戒备。一面将本部人马调往前线御敌,导致建康附近空虚。

陈霸先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动手。

九月,陈霸先以侯安都为先锋,率水师进攻石头城。

侯安都也是个狠人,比陈霸先更狠。

水师行至半路,或许是觉得承受不起失败的后果,陈霸先突然怂了,下令停止前进。

侯安都很不满,赶到陈霸先面前骂道:“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关头必须赶快做决定!你犹豫什么?如果事败,我要死,你也得死!你走在后头就能免于一死吗?”

陈霸先被侯安都骂了一顿,旋即恢复赌徒本性,下令继续前进。

侯安都率军抵达石头城附近后,弃船上岸,发现城北的防备较松,便采用搭人墙的方式,登山城墙。陈霸先则带兵从南门杀入城中。

当时,王僧辩正在升帐议事,左右忽报有乱兵自外而入。王僧辩情知不妙,带上小儿子王頍逃上南城楼,发现所谓的乱兵,正是自己的“好兄弟”陈霸先。

王僧辩在城上苦苦哀求,希望能饶其一命。

陈霸先不为所动,命诸军纵火烧楼,王僧辩急忙下城,束手就擒。

见到王僧辩,陈霸先大声质问道:“你为什么勾结北齐?”

王僧辩明知这是故意泼脏水,却也不敢辩驳,只好低声下气地说:“我没勾结北齐。”

陈霸先又问:“你说你没勾结北齐,那你怎么不派兵防御北齐呢?”

王僧辩无语了,说道:“我不是派你防御北齐吗?怎能说没有防备?”

但多说无益,事变既已发生,王僧辩也就没有生路了。

当夜,王僧辩父子二人被杀。

事后,陈霸先上表朝廷,说王僧辩阴谋篡逆,并宣布王僧辩的罪状,声明除王僧辩父子兄弟外,他人无涉,以此来安定人心。

萧渊明很识趣,第一时间宣布退位。

承圣四年(555年)十月,陈霸先拥戴萧方智即位,改元绍泰。萧方智封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司空

自此,经过五十多年的打拼,陈霸先终于取代王僧辩,成为长江下游最大的实力派。

然而,王僧辩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坐的。

萧渊明的后台是北齐,他退位了,高洋会不会兴兵讨伐?

王僧辩还有许多旧将,这帮人会不会兴兵发难?

陈霸先已经年逾五旬,留给他的时间还有多少?

倘若后继无人,他就是第二个侯景。

幸运的是,陈霸先有一个非常低调,却又十分靠谱的继承人,帮他收拾了烂摊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石头城   南康   江陵   人马   西魏   北齐   刺史   叛乱   广州   宇文   亲情   权力   面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