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大公报》是怎么报道的?

更多人对西安事变的认识是从影视剧或历史书了解。作为最高统帅被扣押,引发全国关注。蒋被释放后,当时新闻报纸进行了跟踪报道,从中也可以看到时人对蒋的态度。

1926年后,新的《大公报》出炉,它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是名副其实的舆论重镇。

《大公报》对蒋介石从西安到达洛阳再到南京进行了追踪报道,12月25日洛阳发来电报,内容为如下:

举世关怀之蒋委员长……平安抵洛,……事前知者极少,……蒋委员长等下机后,分乘汽车迳赴军分校官邸休息,在洛军政长官先后到官邸晋谒致候,中央社记者亦往谒,适委座休息,由莫我若组长出见,据谓委座精神甚健,当委座到洛消息传出后,全洛民众欢呼若狂,各街悬旗志庆,爆竹声不绝于耳,热烈情况为向所未有。

报道了蒋到洛阳后,南京方面的现场:

蒋委员长抵洛讯到京后,六时余即传遍全市,焦忧旬余之市民,闻此吉报欢腾万状,六时半许,全市即闻鞭炮声,久而愈密,远逾于废历春节之情况。京市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原以蒋委长蒙难,停止娱乐宴会,故三日来市面殊清淡即城南夫子庙一带亦极冷落,二十五日傍晚喜讯传来,光景突变,通衢闹市骤见活气。

当天下午十一时左右,南京方面发加急专电,电文为:“京市闻蒋委员长平安抵洛讯,真有狂欢之夜。八时后,新街口、中山路、太平路一带车马拥挤,人山人海,各机关学校力量男士雇卡车游行,高呼'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之声,响彻云霄。家庭中儿童闻讯,莫不狂欢跳跃,更有乘月出外高呼庆祝者人气之佳,空气未有,于此足见国民之进步,并可卜国家民族之前途。”

从《大公报》的报道可知,当时的南京城沉浸在一欢乐祥和的气氛当中。《大公报》刻意渲染当时的气氛,把南京城数十天来商业萧条的原因归之于蒋介石在西安的蒙难,没有了他,南京城的人们都无法正常生活了。可以凸显蒋的形象。

1936年12月28日的《大公报》记录了蒋坚忍的采访,其中谈了营救蒋介石的经过以及蒋介石回到南京的状况。

据称,此次陕变得以迅速解决,全以领袖之伟大人格与精诚感召为主因,而宋子文不避艰险而入西安,不无有功。至我方军队迅速挺进,亦足迫使张杨就范。……见机场空气严肃热烈,面部甚现紧张及愧耻之色。时洛军分校员生已赶至,一见委员长,即大呼“委员长万岁”不止,声震天地,并有多人流泪者,委员长似亦大为感动,于沉默中露悲怆之意……。

从《大公报》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于事变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西安事变   大公报   委员长   南京   洛阳   蒋介石   万岁   官邸   平安   西安   分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