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收入300亿,中国仅15亿!AI基建热背后怎么破 “变现难”?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夙夜玖歌

编辑I夙夜玖歌

前言

最近中国AI圈有个大消息,高盛最新报告说,咱们的AI基础设施投资又热起来了。

尤其是企业用大模型的需求爆得厉害,连带着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云厂商,都成了最大赢家。今天就来聊聊,这波AI热潮到底火在哪,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先看个吓人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的日均Token消耗量居然达到10.2万亿,比2024年下半年一下子涨了363%!

这啥概念?相当于企业用AI的频率翻了好几倍,以前可能只是试试水,现在是真把AI用在正经业务里了。

也难怪高盛说,AI基础设施的“投资叙事”又回来了,毕竟需求摆在这,硬件、云服务这些基建肯定得跟上。

在这波热潮里,阿里巴巴算是站在了C位。高盛直接把它的目标价从163美元提到179美元,还维持 “买入” 评级。

尤其把阿里云的估值从每股36美元涨到43美元,连2026财年下半年的增长预期都上调了。为啥这么看好阿里?首先它家公有云市场份额占47%,差不多半壁江山;

其次阿里的大模型能力够强,现在中国财富500强里,大多数用生成式AI的企业都选了阿里;

最关键的是,阿里搞了“多芯片策略”,自己能做推理芯片,不再只依赖海外芯片,这就打破了以前的供应瓶颈,相当于给AI业务装了个“安全锁”。

不光是阿里,整个中国AI圈的基建都在加速。

高盛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云服务商的资本支出会同比涨39%,简单说就是大家都在砸钱建数据中心、买硬件,为了接住越来越多的AI需求。

这场景跟2022年末ChatGPT刚出来时的美国有点像,当时美国企业也是先把基建建好,后来果然迎来了一波爆发。

现在中国也在走类似的路,先把“地基”打牢,后面才能跑得更快。除了基建,应用层面也开始有新花样,AI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变成了 “智能体” 嵌进日常APP里。

比如美团搞了个AI 助理 “小美”,能语音点餐、订餐厅;阿里的高德地图出了“小高老师”,不只是指路,还能帮你规划旅行、推荐吃喝玩乐,把地图变成了旅行顾问。

这些变化看着小,但其实是AI真正融入生活的开始,以后咱们用APP可能会越来越“懒”,很多事交给AI就能搞定。

不过有个问题也得正视,虽然中国AI在技术和应用上进步快,但赚钱能力还差点意思。

截至2025年8月,全球AI应用的年度经常性收入有300亿美元,中国只占了15亿美元,才5%的份额。

这说明咱们的AI还处在 “烧钱换增长” 的阶段,怎么把技术变成真金白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大家可以多关注下杭州的云栖大会,阿里肯定会放更多AI和云业务的新消息,说不定能看到更多行业趋势。

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AI现在是 “基建热、技术强、应用新”,虽然变现还有难度,但整体势头很猛。

尤其是像阿里这样有技术、有市场、有供应链的企业,很可能会成为这波浪潮里的长期赢家。当然,投资的话还是要谨慎,毕竟行业变化快,得多看多分析,不能盲目跟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科技   基建   中国   收入   全球   阿里   美元   夙夜   企业   阿里巴巴   技术   芯片   模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