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铁帽子王,大清定亲王系却接连出4位亲王,不愧为乾隆初恋后代

清朝给皇室成员封爵位的方法总共有四种。

因为立下战功,所以被封为了爵位。

因为得到特别的宠爱,所以被授予了爵位

继承爵位

实行爵位封赏考核

通常,通过战场上立功得到的爵位大多能一代代传下去,人们常把这些爵位叫做“永不摘帽的王”。就像和硕礼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这些,都是清朝早期那八个能一直传下去的王位。

说到靠皇帝宠爱给的爵位,一般后代继承时都会降级;就拿胤礼来说,他被封为和硕果亲王,但他的儿子弘曕继承时就变成了郡王,到了孙子那一代又降成了贝勒。不过,在这靠恩宠给的爵位里,也有四个特别的,能一直保留原等级,它们就是和硕怡亲王、和硕恭亲王、和硕庆亲王和和硕醇亲王这四个“铁帽子王”。

在所有贵族头衔里,只有12个特别的“铁帽子王”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就算犯了错也不会被剥夺,还能让别的分支来继承这个爵位。

当然,也存在一些靠皇帝恩赐得来的爵位。按理说,这些爵位应该降级传给后代,但有时候,因为皇帝特别宠爱,或者继承爵位的宗室子弟在朝廷里表现出色,官位极高,所以他们能特别得到恩准,直接继承亲王的爵位。甚至有的人,起初只是郡王,后来也因为功劳大,被皇帝提拔成了亲王。

就拿和硕裕亲王来说吧,这个爵位最先是康熙皇帝的二哥福全有的。福全去世后,他的第三个儿子保泰接手了裕亲王的爵位。但保泰后来被剥夺了爵位,于是这个爵位又传给了福全的第五个儿子保绶的孙子广灵。广灵也没保住爵位,爵位最后落到了保绶的第五个儿子广禄手上。广禄死了以后,继承爵位的变成了他的儿子亮焕,但这时继承的是郡王爵位,不再是亲王爵位了。

换句话说,尽管和硕裕亲王的爵位没有像“铁帽子王”那样世代相传的特权,但裕亲王这一脉还是前后出了五位亲王,算上后来追封的也是一样。

另外,还有个亲王家族,也非常有名气,虽然不是世袭不变的亲王爵位,但这个家族里却出了四位亲王。

这个贵族家族传承的是和硕定亲王的头衔,它最初是从乾隆皇上的大儿子永璜那里开始的。

为啥定亲王这一脉会冒出来四位亲王呢?

这事儿得从乾隆的初恋情人,也就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那儿讲起:

【01】

乾隆的大儿子是哲悯皇贵妃生的,这位贵妃也姓富察。懂点清史的人应该晓得,乾隆的正宫皇后孝贤皇后也是富察家的。这俩妃子,难道是一家子不成?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富察家族有好几支,他们根据住的地方来取姓,住在沙济的就被叫做沙济富察家,孝贤皇后就是从这支出来的。而哲悯皇贵妃呢,她是噶哈里富察家的,和孝贤皇后不是同一支。这两家差别大着呢,出身也就不一样。哲悯皇贵妃出生在满洲正黄旗的包衣家庭,她爹翁果图只是个小小的佐领。正因为噶哈里富察家地位不高,所以哲悯皇贵妃一开始只是弘历身边的一个小妾。

再说噶哈里富察氏,她进府的日子比孝贤皇后还早,算是弘历最早喜欢上的人。

在雍正六年的时候,弘历的第一个儿子永璜出生了,是由他所生。

在雍正九年的那会儿,弘历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

虽然在王府的日子里,噶哈里富察氏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但她并没有被提拔成侧福晋。不过,比起其他侍妾格格,她的地位还是算高的,因为乾隆对她挺喜欢的。可遗憾的是,就在弘历快要做皇帝的前三个月,噶哈里富察氏却生病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丈夫当上皇上。

但乾隆心里一直惦记着初恋情人,当上皇帝后,就追封她为贤贵妃。

乾隆十年时候,皇长子永璜满了18岁,噶哈里富察氏又一次被追封,不过这次不是普通的贵妃封号,而是直接提升为哲悯皇贵妃。还有件挺重要的事,乾隆在自己的皇陵里专门给噶哈里富察氏留了个地方,打算以后跟她葬在一起。

这样一来就能明白,乾隆心里有多看重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了。

永璜虽然是家里的老大,但因为没了亲妈在身边,这对他的将来还是挺有影响的。

【02】

孝贤皇后给乾隆生了两个儿子,乾隆心里头其实挺想让嫡出的儿子当皇太子,以后好继承皇位。可不幸的是,这两个嫡子都没能养活大。这样一来,乾隆就只好从别的皇子里面挑一个来立为储君了。永璜因为是庶出的老大,在排行上就有了先机。

在乾隆九年的时候,永璜娶了伊拉里氏做他的正夫人,伊拉里氏呢,是二级武将德海的女儿。

乾隆十二年四月的时候,永璜结婚都三年了,乾隆皇帝就下令给他另外安排个府邸住。

这一年,永璜家添了两个男丁,乾隆皇帝也因此多了两个孙子。

伊拉里氏夫人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大儿子绵德。

伊尔根觉罗氏侧福晋生的第二个儿子叫绵恩。

可是到了乾隆十三年,乾隆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去世了。在给孝贤皇后办丧事的时候,乾隆竟然狠狠地骂了永璜和永璋(他们是纯惠皇贵妃生的三皇子)一顿,就是因为他俩哭得不够惨。其实想想也正常,对永璜来说,孝贤皇后不过是众多娘亲里的一个,而且她从来没养过永璜,永璜对她没啥感情,又怎么能装出很悲痛的样子呢?

可是,乾隆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妻子,心里太过难过,竟然表示他们两人已经不再考虑作为皇位继承人了。

结果是这样的:永璜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继承皇位的机会就没了。

这对永璜这个非嫡出的长子来说,真的是个很大的打击。

从那以后,永璜就变得闷闷不乐了。

只撑了两年,永璜就因病去世了。在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乾隆专门让他去南苑静养,还派了好多太医去给他看病,但可惜的是,这些都没能让永璜好起来。他走的时候,才23岁呢。

永璜的离世,让乾隆心里特别难过,他好几次亲手写下怀念永璜的话语。

哀乐声声开路前,抬棺的人似乎太冷淡。早知今天我会失去你,又何必严厉期望你成才。

永璜去世的那一年,后来他被朝廷追赠为定安亲王的封号。

说实话,乾隆心里对永璜是有些过意不去的。为了弥补对这位大儿子的歉意,他就把对永璜的爱,都放到了他那两个孙子身上了。

【03】

在乾隆十三年那会儿,永璜的两个儿子才13岁,可乾隆皇帝已经急着要给他的这两个孙子找正妃了。

绵德是永璜的正妻所生的亲儿子,他娶的媳妇身份特别尊贵,是乾隆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亲生女儿的闺女,也就是固伦和敬公主的宝贝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但可惜的是,博尔济吉特氏嫁给绵德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乾隆又给绵德另外找了个媳妇,是和硕额驸福僧格的女儿伊尔根觉罗氏,让她做了绵德的第二任福晋。

伊尔根觉罗家族背景也是相当高贵不凡。

我的老老爷爷是康熙皇帝特别看重的大臣伊桑阿,老老奶奶则是大学士索额图的闺女,姓赫舍里。

我爸福僧格是怡亲王胤祥的女婿,我妈则是胤祥和嫡福晋兆佳氏生的第一个女儿。

而乾隆的第四个儿子永珹,娶的是伊尔根觉罗氏的一位姐姐。

就看绵德的两个正妻的身份,就能明白乾隆对这个皇长孙有多么看重。

乾隆三十七年,26岁的绵德继承了定郡王的位子;因为乾隆很看重皇长孙绵德,心想只要他老老实实,以后封他做亲王也不是没门儿。可绵德却背着乾隆跟官员们私自交往,结果被乾隆剥夺了爵位。但乾隆对皇长孙还是挺手下留情的,到了乾隆四十九年,又让他当上了贝子。

永璜只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绵德被剥夺了爵位,这样一来,他另一个不同母的弟弟绵恩就成了最有希望继承爵位的人了。

在乾隆皇帝的众多孙子里面,绵恩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说的角色。

绵恩是永璜的小妾生的儿子,所以一开始肯定没他亲哥哥绵德那么受皇爷爷看重,他娶的媳妇也只是副都统富察·福敬的闺女富察氏。但绵恩从小就特别聪明,性格又恭敬小心,模样长得好,本事也不小,乾隆对他确实很喜爱。只不过,绵恩毕竟不是正室生的,有绵德在呢,就算乾隆再怎么喜欢绵恩,也不会把定郡王的爵位传给他。

他长得高挑帅气,手臂长而灵活,射箭技术高超,骑起马来快得像一阵风。

不过,绵德不小心把郡王爵位给弄没了,所以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就改由绵恩来继承了。

其实,绵恩之前已经被过继给了他的三叔永璋当养子。永璋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自己的儿子。乾隆皇帝可能是想让绵恩作为永璋的后代,这样一来,他就能更容易地给绵恩提升爵位,而不用顾虑到绵恩的哥哥绵德。

不过乾隆最终对绵德挺失望的,因为永璜就两个儿子,绵德和绵恩。现在绵德被剥夺了爵位,那绵恩就只能回到亲爹那边,去继承定郡王的位子了。

乾隆在位那会儿,绵恩陆陆续续做了都统、步兵头头、阅兵大官等11个重要差事,这说明乾隆特别看重他。绵恩呢,也没白费皇爷爷的一片心意,干活卖力又认真。到了乾隆五十八年,他就被封为了定亲王。在绵字辈的皇孙里头,绵恩可是头一个当上亲王的。

绵恩虽然是家族里大房的长子第二个孙子,但因为乾隆心里一直对大儿子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在绵德失宠并且去世(那是乾隆五十一年)之后,乾隆就把绵恩当作长孙一样疼爱,还封他做了王爵。要明白的是,那时候乾隆有的亲生儿子都还没被封为亲王呢。

绵恩在乾隆时期一直管着京城的守卫军,就是说乾隆把自个儿和宫里后妃们的安危都托付给了皇孙绵恩,这足以看出乾隆对绵恩有多放心。正因为乾隆这么看重绵恩,朝鲜来清朝拜访的大臣就琢磨:乾隆可能会把皇位传给绵恩,或者是他的十五儿子永琰。

虽说永琰是绵恩的叔叔,但他其实还比绵恩小了整整14岁呢。

当绵恩肩负重要职责的时候,永琰还只是个小光头皇子,直到乾隆五十四年,他才被封为了亲王。

但鉴于明朝靖难之役的教训,乾隆可不敢贸然把皇位跳过儿子直接传给孙子,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把孙子立为储君。

嘉庆皇帝当上皇上后,绵恩还是很受喜爱,他陆续担任了玉牒馆的二把手、内大臣以及武备院的头头这些官职。

道光二年,他去世了,享年76岁。后来,道光帝给他的堂哥加了个封号,叫定恭亲王。

【04】

绵恩没有正妻所生的儿子,他的第二个儿子奕绍是由侧室尤佳氏生下的。

奕绍呢,他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出生的,算是乾隆皇帝那些曾孙里面年纪比较大的一个。

奕绍在嘉庆四年的时候得到了不入八分辅国公的封号,还被任命为可以在皇帝身边服务的散秩大臣。

在嘉庆八年的时候,他被提拔为了固山贝子,接着又陆续做了镶黄旗蒙古的都统和镶黄旗汉军的都统这些官职。

嘉庆二十四年,奕绍被封为多罗贝勒,头上戴上了三眼花翎。打那以后,他先后当过御前学习大臣、阅兵的头儿、内大臣,还管过镶黄旗满洲都统这些事儿。

道光二年,奕绍他老爹绵恩过世后,道光帝特别关照他,让他直接当上了定亲王,没让他降级去当定郡王。成了亲王后,绵恩还接连做了不少大官,像是宫里办事的、正白旗的侍卫头头,还有管皇家族谱的玉牒馆老大。

道光十六年,奕绍去世了,道光帝后来给了他一个谥号,叫定端亲王。

奕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载铨,他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出生的,妈妈是侧福晋李佳氏。这意味着乾隆老爷子在晚年时,不仅见到了好多曾孙,还见到了不少玄孙,载铨就是其中的一个玄孙。

载铨最初被封了个二等辅国将军的头衔,后来一路升到辅国公。他从乾隆时期一路做到咸丰时期,官运还算是挺亨通的。他先后当过御前大臣、管过工部的大事,还统领过步兵。不论是管工部还是带步兵,那可都是朝廷里响当当的职位。载铨能挑上这些大梁,足以说明他已经爬到了很高的官位,皇帝对他也是相当看重。

父亲奕绍过世后,他继承了较低的定郡王爵位。

道光帝病得厉害时,他被选为托孤大臣,负责辅佐咸丰帝。

咸丰帝挺看重载铨的,所以在咸丰三年,就给了他亲王的头衔。

可惜啊,在咸丰四年的时候,载铨就去世了,咸丰帝后来给了他一个定敏亲王的封号。

由于载铨没有儿子来继承王位,咸丰帝就决定,把三等辅国将军载铭的儿子溥煦,过继给载铨当养子,好让他能继承定郡王的爵位。而这个载铭呢,他是永璜的大孙子绵德的孙子,也是贝子奕纯的儿子。这样一来,定郡王的爵位,最后还是落到了绵德的后代手里。

溥煦真是个大好人,特别喜欢帮助穷人,还买了好多鸟儿给它们自由。不过他可不喜欢当官,这么多年都没去宫里上班,为此还被扣了不少工资呢。就算这样,溥煦还是不想做官。可能就是因为他没卷入朝廷那些事儿,所以才活得那么长,最后安安稳稳地活到了80岁。

不过,由于溥煦一辈子没啥大成就,他只是继承了郡王的位置,并没有再升官发财。

1907年,溥煦离世后,后来人们给他加了个封号,叫定慎郡王。

他的儿子毓朗继承了贝勒的爵位,但因为某些原因爵位被降低了。1922年他去世后,人们给了他一个“敏达贝勒”的谥号。

毓朗离世后,他的第二个儿子恒馞继承了贝子的头衔,但可惜在1945年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结语】

定亲王家族在大清朝延续了七辈,虽然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也出了四位亲王。要说在大清朝,除了那十二个铁帽子王之外,定亲王家族也是相当有名望的,这多亏了绵恩。绵恩对自己和子孙要求都特别严,他以及后来的奕绍、载铨这三位定亲王,都老实本分,还在朝廷里给皇帝当得力助手,深受皇帝信任,靠着自己的功劳保住了定亲王的爵位,这才让定亲王的名号传了四代人。

看来,绵恩在培养后代方面还是挺有一套的。

真可惜啊,载铨没儿子能继承他的爵位,所以咸丰帝就下令,让绵德的后代来继承这个爵位了。

溥煦真是个热心肠的好人,但他对做官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一来,他当然就不可能被封为亲王了。从溥煦这一代起,定亲王的后代就开始降低爵位继承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亲王   乾隆   后代   帽子   初恋   爵位   和硕   儿子   郡王   孙子   皇帝   贝勒   长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