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花和尚”34岁暴毙,死后翻看床下,奇葩死因大白于天下

1918年春,一个天才英年早逝,不过34岁。

作为一名诗人、作家、画家,他的名字在那个时代几乎无人不晓。

可惜,这位被众人誉为“花和尚”的才子,最终却以一种极为荒诞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他既是佛门中的僧人,又频繁地回到喧嚣的红尘

直到人们在他死后翻看他的床下,他的死因才终于大白于天下。

被排斥的身份

苏曼殊出生在1884年9月28日,地点是日本横滨

他是个中日混血儿,他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的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是日本女子

在他年仅三个月时,苏曼殊便离开了生母。

生母离开后,他被送回了父亲的家,父亲有妻有妾,苏曼殊就在这样的家庭生活

父亲虽然对他有着一定的责任,却并不真正关心他的内心世界,继母和继子,想想也不可能毫无芥蒂的相处。

亲情的缺失让他早早体会到孤独的滋味,他变得敏感、内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后来,家境的变故使得苏曼殊的生活再次发生剧变。

父亲的生意失败,家道中落苏曼殊不得不开始了更加困苦的生活。

这段艰难的岁月让他体验到了比孤独更为深重的痛苦——他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了,或许也是这段时间,给他埋下了祸根。

半生颠沛折磨,苏曼殊的内心世界早就分崩离析。

而这一切都在他选择出家之时找到了某种宣泄的出口。

三进三出佛门

苏曼殊的生活,始终充满了对佛门的渴望与对世俗诱惑的无法抗拒。

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挣扎,他在清规戒律与尘世诱惑之间徘徊。

每一次的出家,似乎都在寻求一丝内心的宁静,而每一次的还俗,又让他深陷更深的痛苦与纠结。

三进三出的佛门之路,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一次出家,据说发生在他十岁出头。

那时,苏曼殊因病被继母关进柴房,不被家人看重,甚至被认为命不长久。

佛门的清净与孤寂,仿佛成了他逃避家庭冷漠的唯一希望。

那时的苏曼殊,内心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幻想,他认为佛门可以洗净尘世的烦恼,带给他真正的解脱。

可现实是,面对寺庙中的严格戒律,他很快发现,清规戒律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远比想象中的要残酷。

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素食的禁锢,他无法适应佛门的素食生活,那种清淡的饭菜让他饥肠辘辘,难以忍受。

最后,他在偷吃鸽子肉这一事件中,彻底与佛门的戒律发生了冲突。

被师父发现后,苏曼殊立即被赶出寺庙。

第二次出家,是在他成年之后。

离开佛门后,苏曼殊流连于世间,尤其是在上海、香港等地的生活中,彻底沉浸在繁华的红尘之中。

他并未因此获得内心的平静,反而因为情感的空虚与对世俗生活的极度失望,使他再次选择了出家。

这次,他又带着对佛门的期望,来到日本,去追寻他心中的宁静。

这次的修行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别,依旧无法摆脱食欲的困扰。

尤其是在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日本女子后,内心的情感再度爆发。

终究,这些再一次将他从清净的佛门中拉了出来,他再次选择还俗。

第三次出家,发生在他投身革命之后。

经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经历了离经叛道的生活,苏曼殊再一次决定放下尘世的纷扰,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

他第三次剃发为僧,沉浸在佛法的修行之中。

但即使他再次入寺,这一次,他的内心依旧没有找到真正的宁静。

这种孤独与对物质欲望的压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苏曼殊一次次想要逃离红尘,却一次次被红尘拖拽回来。

最终,他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情况下,再次放弃了佛门的清规戒律。

他也有了花和尚的称号。

文人世界的“糖僧”

在民国时期的文人圈里,苏曼殊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他不仅是一位才子,擅长诗词、书画,也是一位性格独特、行为古怪的人物。

人们对他的一部分印象,常常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而是因为他那令人咋舌的嗜食习惯,特别是他对糖的无尽渴望。

他因此被文人们戏称为“糖僧”

在文人聚会或饭局中,他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个。

别人带着书卷气,讲着诗文,而苏曼殊却时常带着一包包糖果,甚至是糖罐。

在那个时代,糖虽然并不稀有,但对许多人来说却依然是奢侈品。

而对于苏曼殊来说,糖果似乎是唯一能够带给他短暂快乐的东西,无论是朋友送的糖,还是他自己偷偷买来的糖,都无法满足他对糖的巨大需求。

他可以一天吃掉三十包糖,每当没有钱买糖时,他甚至会四处寻找糖罐子,将这些换成钱,再去买糖。

他的这种嗜糖行为,当然也成为了朋友们调侃的话题。

比如,他的朋友章士钊曾特地写了一首诗,调侃苏曼殊的“糖僧”身份。

诗中写道:“齿豁曾教金作床,只缘偏嗜胶牙糖。忽然糖尽囊羞涩,又脱金床付质房。”

这首诗把苏曼殊对糖的痴迷表现的明明白白,还戏谑地提到他为了满足糖瘾,或许能将将自己的金牙敲下来,换取糖果的故事。

苏曼殊的贪吃,尤其是他对糖的无尽渴望,不是没有来源。

在精神上,他饱受孤独、痛苦与困惑,而糖,成了他短暂逃避痛苦、获得片刻愉悦的途径。

在朋友们的眼中,苏曼殊或许是一个生活放纵、但又充满魅力的“怪人”。

他虽然沉迷糖果,但也从未放弃对艺术和文学的追求。

大家虽然知道他的生活荒诞,却也无法否认他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一面。

可这种放纵并非无代价。

1918年,他因病住进了上海广慈医院。

暴毙离世

1918年5月3日,苏曼殊的生命戛然而止。

那天,上海广慈医院的病房里,医生们早已下达最后通牒,告诫他必须控制饮食,尤其是不能再碰糖果。

但饱受胃病困扰、常年陷于放纵之中的苏曼殊,显然没有听从医嘱,他再一次逃出病房,偷偷去街头买来八宝饭、年糕、栗子和冰淇淋,肆无忌惮地将这些食物狼吞虎咽。

那一晚,他的胃部再次遭遇暴击,腹胀不止,肚子如同鼓胀的风箱,剧痛几乎让他无法忍受

最终,苏曼殊因肚胀欲裂,在病床上离开了人世。

这个死因,在旁人看来简直荒诞可笑,可对他自己来说,他的生活方式与个性,已经到了无法自控的地步。

在苏曼殊死后,家人和朋友们整理他的遗物,床下和枕头下赫然发现了大量糖纸和糖炒板栗的壳。

这些小小的物品,昭示了他鲜为人知的死因。

这些零碎的物品,像是拼凑在一起的死亡拼图,清晰地展现出苏曼殊无力抗拒食欲的痛苦,是他生命最后的挣扎。

苏曼殊这一死,却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许多人将他的死亡视作某种自我毁灭的行为,认为他活该死于这种看似荒唐的方式。

但对于他亲近的朋友来说,苏曼殊的死亡并非简单的嗜食之罪。

他们认为他眼见世事的污浊,内心的厌倦和愤懑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才选择用暴食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速死”,这种自我消耗的行为不过是他对这个世界深深的不满和无力。

从头来看,苏曼殊的死亡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他的一生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中不断挣扎。

从他第一次出家,到三次还俗,再到最后的暴食而死,他究竟在追求什么?是超脱的清净生活,还是对尘世的欲望和激情的追逐?

他没有找到答案,在无数次的放纵中,他的身体最终承受不住那股巨大的压力,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切。

死后的苏曼殊依然被朋友们铭记,他们为他立碑、建墓,纪念这位才华横溢却又充满矛盾的“花和尚”。

他其实也留下了许多东西,比如苏曼殊的文化遗产。

《断鸿零雁记》是他最为知名的小说之一。

他的文字犹如刀锋,割开了人性与社会的外壳,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的痛点。

尽管他的一些作品未能在他生前获得太多人的认可,但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文学成就逐渐被人们重新评估,逐步成为民国初年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无数研究者、学者开始深入挖掘他的人格特征与文学价值,甚至有三十多部传记作品应运而生,探讨他的生平和创作。

至今,苏曼殊仍然是民国文学史上一位无法忽视的存在。

只是可惜,再锋利的笔锋,他也没能拯救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死因   清规戒律   大白于天下   奇葩   佛门   日本   文人   民国   尘世   糖果   内心   父亲   痛苦   花和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