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不能“不理人”

本刊记者 郭霁瑶

“老板,来杯冰美式!”

“我们这儿不叫老板哦。”吧台后的人抬起头,语气温柔却不容置疑,“请叫我——主理人。”

“另外,我们也不卖冰美式。”他递上一张写满外文的菜单,“推荐您试试这款‘等待救赎的灵魂’。前调是柑橘调性,有点酸涩,像极了我在悉尼时那段孤独又清醒的日子……”主理人一边调配,一边陷入回忆,让人咖啡还没入口,先“喝饱”了他的人生故事。

最近,这类“误入主理人咖啡店”视频在社交平台疯狂刷屏。网友们看热闹不嫌事大,段子一波接一波:

“菜没几样,入店须知倒有十页。”

“一进这种店,就像进了主理人的私人客厅。”

更有人一语道破:“这不就是请不起服务员的个体户嘛。”

全网迅速开启“万物皆可主理人”模式:“沙县料理主理人”“煎饼果子主理人”“淀粉肠主理人”……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主理人?

起初,“主理人”确实是个挺有腔调的词。它起源于潮流圈,用来指那些既是品牌拥有者,又深度参与内容设计的人物。后来概念破圈,用以指代那些能将自身特质与品牌进行强结合的创业者,广泛出现在零售、咖啡、餐饮、买手店等新消费场景中。

那会儿,“主理人”不只是身份标签,更是一种审美表达:一杯拿铁不只是饮品,而是一种“作品”;一家小店,不只是谋生场所,而是“生活方式的具象化”。

听起来确实格调满满。可不知从哪天起,“主理人”头衔开始批发上线,剪头发的Tony老师成了“发色主理人”,烧烤店老板转型“炭火料理主理人”,朋友圈里卖面膜的微商都开始叫自己“美学主理人”。

啥都想主理一下,这个词也就烂了大街。

主理人们的刻板印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态度必须端着,语气必须松弛感拉满,审美要在线,至于服务嘛,有就不错了。

明明只是一家咖啡店,非要搞出“仪式感三连”。进门还没点单,先来一堆入店须知——不能拍照、必须预约、禁止随意走动……美其名曰:“我们不服务上帝,只服务朋友。”

你只想来杯冰美式提神,对方却执意给你来一杯名字不知所云的饮品,结账时发现接近三位数。一口下去,和公司楼下九块九一杯的咖啡没啥区别。

新华社发

更离谱的是,有些主理人越来越像在“扮演自己”。菜单是看不懂的外文,点单像听脱口秀,杯子上还得附句人生箴言。你是来买咖啡,他是来讲TED。絮絮叨叨半小时配方故事和产品文化,却没发现你干坐在积了灰的椅子上,等水等了二十分钟。

于是,本该是“审美+服务”的复合体验,变成了“自我表演”的行为艺术。久而久之,留给消费者的,便只剩下审美疲劳和被“割韭菜”的不快。

所以,大家笑的不是“主理人”这三个字,而是它背后越来越魔幻的使用场景。

说到底,主理人不是不能当,只是别抢了顾客的戏。人设可以立,服务也别掉线。只有格调,没有内容,再高的审美也留不住客人。

当然,也别把“主理人”一棒子打死。

它本质上是年轻人在这个时代找寻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机会:想要做点自己的事,想把爱好变成事业,想在千篇一律里找到点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些本没有错,甚至挺酷。

只是,创业不是一场“标签选秀”。真正成功的主理人,从来不是靠滤镜、人设和自我叙事赢的,而是靠产品、体验和持续的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0

标签:美食   外文   咖啡   老板   自我   咖啡店   沙县   格调   脱口秀   饮品   料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