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被押解回国,见到战犯管理所看守,竟是“已被处决”的儿子

1950年,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铁门缓缓打开,一列押送队伍踏入院内,其中不乏昔日叱咤风云的人物

阳光照得他们眼睛生疼,还有那忐忑不安的心,不少人一路上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最坏打算

可就在张景惠低着头走过操场时,一个穿着战犯管理所制服的年轻看守走了过来,步履沉稳,目光如炬,那眉眼间的轮廓让他如遭雷击。

这是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本该已经遭到了处决,张景惠恍然大悟,嘴唇颤抖着吐出一句话。

“原来如此!你骗得我好苦……”

追名逐利

张景惠出生在清光绪年间,家境寒苦,父亲靠着推小车卖豆腐维持生计,家里孩子多,粮食总是不够吃,父亲早逝后,尚未成年的张景惠便跟着长兄张景泉学着磨豆腐、卖豆腐

做豆腐是个辛苦活,半夜就要起身浸豆、磨浆、点卤、压制,等天蒙蒙亮,再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去叫卖,好在,张景惠天生一张巧嘴,见到顾客总能说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渐渐地,张氏兄弟的豆腐坊在附近小有名气,没成想,张景惠被赌场的灯红酒绿勾去了魂,他嫌做豆腐来钱慢,频频流连在赌桌边,认定这才是发家捷径。

赌桌如虎口,赢钱快,输钱更快,他不久便将积蓄输得精光,急于翻本之下开始结交地痞流氓,干起了拦路抢劫的勾当。

在那个军阀割据、治安混乱的年代,匪帮并不罕见,张景惠胆子大、点子多,带着一群亡命之徒竟打下了一个小县城,摇身一变,把土匪窝改名成保险队,自己成了队长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帮了遭土匪围困的张作霖一把,送了粮草、派了人马护送,这桩人情让他攀上了粗壮的高枝。

张作霖是个爱才的人,尤其欣赏这种能打能混的草莽人物,便将张景惠收在麾下,从小官一点点提拔,张景惠也深谙逢迎之道,很快便在奉系军中站稳脚跟

张作霖遇刺身亡后,张学良接掌东北军政大权,张景惠顺势向少帅靠拢,官职不降反升,当时的他,已经从卖豆腐的寒门子弟变成了东北政坛的风云人物。

可这风光背后,骨子里的投机与逐利从未改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景惠没有愤然抵抗或南下关内,反而权衡利弊,选择扯下最后的遮羞布,公开与日方接洽,接受伪满洲国的官职安排。

几年后,他爬到了伪满国务总理的位置,成了溥仪之下的二号人物,也成了全国上下人人唾弃的大汉奸,民间不少人讥讽他是“豆腐匠总理”

1921年,儿子张绍纪出生,此时的张景惠已年过半百,老来得子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软肋,用尽物质去满足儿子,从衣食到玩乐事事优待,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可他忙于官场应酬,从未在精神上给予引导,既不教国事也不讲是非,只觉得金银堆出来的幸福才是父爱,张绍纪长到九岁还不会自己提裤子

在张景惠眼里,这不过是少爷的天真与娇气,可谁能想到,这样的溺爱与忽视早早埋下了父子理念决裂的种子

少爷觉醒

按理说,年幼的张绍纪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该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可他很早便发现,自己身上的光环并不让人敬重,反而成了嘲讽的靶子

在同学的眼中,他不是总理公子,而是汉奸崽子,被孤立的处境让这位少年的心事变得愈发沉重,开始厌倦学校的集体活动,宁可独自坐在书房里发呆。

就在这时,父亲为他请来了一位俄语教师,原本只是想让儿子学门外语,好在日本人面前显得有文化,然而,这位俄语教师的到来,却成了改变张绍纪思想的契机。

那是一位来自苏联的中年人,不仅教字母、语法,还会讲列宁的故事,讲十月革命如何让无数普通人挺直了腰杆,这些描绘与张绍纪眼中的伪满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渐渐地,他对苏联文化生出浓厚兴趣,也开始阅读老师借给他的书,平生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仕途并非荣耀,而是屈辱的枷锁,一种抗拒在心底滋长

年纪渐长,这种压抑终于化作了逃离的念头,张绍纪渴望离开这个充满虚伪笑脸与屈辱应酬的家,好在,堂兄张绍雄从日本寄来信件,鼓励他高中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张景惠对此非但没有怀疑,反而一口答应,在他看来,赴日留学对儿子未来仕途的一种投资。

1940年,张绍纪登上驶往日本的客轮,来到早稻田大学校园,他很快注意到堂兄的行迹有些不同,总是与一群人悄声交谈,时而传递书籍,时而集体外出,却从不带上他

出于好奇,他几次追问,堂兄总是支支吾吾,不肯明说,直到有一天,堂兄递给他一本马列主义的著作。

“如果你真想知道,就先把这个看完。”

书中的观点如同洪水冲刷张绍纪的心岸,让他第一次明白了阶级、民族与自由的真正含义。

后来,他终于得知,堂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成员,而那群神秘的朋友,正是抗日救国的进步青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考察,堂兄决定引荐他加入组织,张绍纪清楚,这意味着自己将彻底背离父亲的阵营,可他没有犹豫,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3年的,张绍纪结束学业归国时,已经有了另一层隐秘身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春情报小组的潜伏成员,组织为他安排了一个天然的掩护,即张景惠的俄文翻译

这份工作看似高级,不过是替张景惠在接待苏联使节或翻译文件时动动嘴皮子,却给了他出入伪满政府高层的“金钥匙”

在外人眼里,这位总理公子既懂日语又精通俄语,是张景惠的左膀右臂,正是这种毫无防备的信任,让张绍纪有机会查阅机要文书,在觥筹交错的席间悄悄记下日伪高官的只言片语。

其实,早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张绍纪就以“探望父母”为名,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核心信息,苏联由此果断抽调远东部队投入莫斯科保卫战,为战局的扭转赢得了时间。

可想而知,在父亲的庇护下,他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在长春的权力圈,作为翻译出入伪满国务院会议室,能在溥仪、日军将领、各部大臣之间周旋。

一次,他在一次小型聚会的闲聊中,意外获知日方在伪满推行的最高决策机构并非名义上的国务院,而是一个叫“火曜会”的秘密组织

这一信息被传回延安后,为我方制定针对伪满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至于张景惠,对儿子的一切毫无所觉,每当张绍纪提出要安排几个朋友进政府部门时,他还以为这是儿子在为将来铺路,张绍纪终究会继承自己的衣钵。

殊不知,父子同坐一桌,吃着同一道菜,心里却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沟壑,一个在为日本服务,一个在为中国而战

真相揭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传遍亚洲,伪满政府的高官宅邸弥漫着不安,张绍纪在接到党组织的指令时丝毫没有犹豫。

他的任务是利用总理公子与俄文翻译的双重身份,与进驻的苏联红军长春城防司令部建立联系,协助他们抓捕伪满的高层战犯

命运的安排让他必须面对一个最艰难的目标,父亲张景惠。

一天傍晚,苏联红军的卡车停在一幢高大的洋楼前,张绍纪作为翻译走在最前面,敲响大门时,听见屋内传来母亲的惊呼。

几分钟后,身着礼服的张景惠走出来,看到儿子的那一瞬,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却很快被困惑取代,为何自己出任伪满国务总理多年,儿子会与苏军同行?

来不及多想,他已被红军士兵请上了卡车。

抓捕行动极为顺利,溥仪、张景惠以及一众伪满大员相继落网,被押送到沈阳,随后由苏军统一转移至苏联伯力关押,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因为苏军并不知道张绍纪的真实身份,只凭“曾在伪满政府任职”这一事实,便将他与这些战犯一并带走,那一刻,他甚至来不及与党组织建立最后一次联络。

伯力监狱阴冷潮湿,张绍纪与父亲被分在不同的牢房,作为一名红色特工,他曾无数次设想自己暴露后的种种结局,可真正面对时,他选择了沉默。

因为国内局势未稳,国共之间暗流汹涌,任何暴露都可能牵连长春情报小组的战友们,他不能让更多人陷入险境。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好消息让张绍纪一次次在心底告诫自己必须忍耐,等到时机到来

终于,1950年春天,苏军决定将第一批战犯遣返回国,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押送途中,他从苏方军官口中得知新中国已经站稳脚跟,这才开口。

“我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情报员,我要回到组织去工作。”

这番话让翻译和军官面面相觑,眼前这位被关了五年的战犯竟是他们的朋友,经过多方核实,苏方立刻将他的情况通报给中方。

回国后,张绍纪被先安排到沈阳监狱临时关押,等待身份确认,监狱要求每名战犯填写详细简历,张绍纪在其中写下“东北青年救亡会成员”,并列出证明人的姓名

有幸,这位证明人当时正负责管理该所,看到简历后立即为他作证,几天之内,张绍纪恢复自由,党组织为他安排了新的工作,抚顺战犯管理所管教科干事

那年八月,第二批从苏联遣返的战犯抵达抚顺,其中便有张景惠,押送车队缓缓驶入大门时,张绍纪正站在操场一侧,身着整洁的制服,神情沉稳,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父子四目相对,张景惠终于明白,自己这个看似顺从的儿子,这些年究竟在做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战犯   汉奸   管理所   儿子   伪满   苏联   堂兄   父亲   豆腐   总理   抚顺   俄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