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从何而来

快乐何来?或曰来自欲望之满足,或曰来自道德之圆满,然细察之,快乐实非一蹴可就之物,乃是生命与宇宙相接时,偶然迸发的微光,其来处幽微,去也倏忽。

快乐之根,竟深植于"无求"。人心如漏舟,欲望似海水,愈舀愈入,终至沉没。那市井中人,终日营营,求田问舍,自以为攫取愈多则快乐愈近,实则南辕北辙。庄周所谓"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正是勘破此中机关。昔者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乐非关外物,乃是从自性中流出,如泉涌地,不假外求。可见快乐第一义,在于知足,知足则心地忽然平坦,再无挂碍。

快乐之发,常在"投入"之时。人若能忘怀得失,全神贯注于一事,则快乐不求自至。《庄子》中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彼时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此非技艺之高超使然,实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物我两忘之境。今日匠人沉浸创作,棋手专注纹枰,乃至稚子堆沙成塔,皆能尝此滋味。快乐原是专注的副产品,刻意追求,反而如捕风捉影,徒劳无功。

快乐之成,赖于"希望"之维系。人无希望,则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希望不必宏伟,晨起一粥一饭之期待,夜来一灯一卷之安宁,皆是生机所在。鲁迅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原是要人自己去劈开荆棘,踏出血路来的。那最深的快乐,常生于绝境中的一线微光,沙漠里的一脉潜流。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此中悲壮,竟也孕育着一种奇异的快乐,是生命对虚无的最后抗争。

快乐终非可被永久占有的财货,它如秋日檐下的薄霜,晨曦一照便杳无踪迹;又如山间倏忽掠过的岚气,手欲掬之,已从指缝流散。它只在人放下贪求、投身此刻、怀抱信念时,偶然栖居于心。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能参透快乐之虚妄性者,反而更近于快乐的真谛——它原是一场修行,而非一次捕获;是一片心境,而非一堆战利品。

如此看来,快乐竟如镜花水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强求则逝,不求或至,其中幽玄,岂是常言可道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美文   快乐   微光   庄周   求田问舍   杳无踪迹   知足   鹪鹩   知足不辱   不改其乐   专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