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16岁女儿吴学成没哭没闹,她干了件事,人们由衷敬佩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1950年的那个春天,台北街头多了一个推着木板车的瘦弱身影。

16岁的少女吴学成推着车,上面放着她父亲的遗体。

街上的人都侧目而视,谁也想不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姑娘,竟然要独自操办父亲的后事。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她用了整整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这个少女到底做了什么,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一个家庭的突然崩塌

吴学成的童年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石是个有学识的人。

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日子过得总不会太差。

吴学成还有个哥哥吴韶成,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体面。

1950年春天,一切都变了。

父亲吴石突然出事,整个家庭瞬间从云端跌落到了地狱。

那时候的吴学成才16岁,正是该在学校读书的年纪。

母亲王碧奎听到消息后,整个人都垮了,精神几乎崩溃。

家里还有个年幼的弟弟,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哭闹着要爸爸。

一夜之间,这个家就散了。

房子也没了,一家人被赶到了街上。

母亲整天恍恍惚惚,弟弟又小,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剩下的担子全压在了吴学成这个16岁少女身上。

那些天,台北街头总能看到一家人捡垃圾的身影。

吴学成带着母亲和弟弟,在垃圾堆里翻找能卖钱的东西。

没人想到她会这么做

父亲出事后,遗体被扣押着。

按照当时的情况,很多家属都不敢去要回遗体,怕惹麻烦。

吴学成不一样,她坐下来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

16岁的姑娘,字写得工工整整,信里的意思很简单:请把我父亲的遗体还给我们,让他入土为安。

这封信寄出去后,吴学成每天都在等。

母亲那会儿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了,整个人像是丢了魂。

弟弟还小,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吴学成就这么等着,一天、两天、三天。

街坊邻居看着这个瘦弱的姑娘,都在心里叹气,觉得这事十有八九成不了。

谁知道,信寄出去没多久,真的批准了。

当吴学成收到通知的时候,她没有大哭,没有欢喜,只是默默地找人借了一辆木板车。

那天清晨,台北的街道还很冷清,吴学成一个人推着木板车出了门。

一个人推着车走完的路

从家里到停放遗体的地方,隔着大半个台北城。

吴学成推着木板车,走了很久很久。

路上有人看到她,都觉得奇怪,这么小的姑娘,推着这么大的车,要去干什么?

到了地方,工作人员把父亲的遗体交给了她。

吴学成看到父亲的样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她硬是忍住了。

她知道自己不能哭,哭了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她咬着牙,和工作人员一起把父亲的遗体抬上了木板车。

回去的路更难走。

木板车很沉,吴学成推得很吃力。

她的手掌磨出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服。

春天的台北还有些凉,但她顾不上这些。

她就这么一步一步推着,从早上推到中午,又从中午推到下午。

路上有好心人看不下去,想帮她一把,她都摆手拒绝了。

这是她父亲,她得自己送。

推到火葬场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吴学成站在火葬场门口,看着父亲的遗体被送进去,这才让眼泪流了下来。

不是嚎啕大哭,就是静静地流泪。

火化完,她拿到了父亲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捧着,又推着空车回了家。

用一双手撑起一个家

父亲的骨灰暂时放在了台北的一座寺庙里。

吴学成知道,这不是父亲该待的地方,但眼下她没有别的办法。

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能活下去都是问题,哪有余力想别的。

生活还得继续。

吴学成开始想办法挣钱。

她学过一些针线活,手巧,做得也仔细。

她就靠着这门手艺,接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

刚开始的时候,活儿很少,挣的钱也不多,勉强能买点米面,让一家人不至于饿死。

母亲王碧奎那时候还在恍惚状态,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什么都不说。

吴学成每天除了干活挣钱,还要照顾母亲,哄弟弟。

她自己才16岁,按理说应该是被人照顾的年纪,现在却要照顾两个人。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吴学成的手艺越来越好,来找她做衣服的人也多了起来。

她从早到晚都在做活,手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

有时候做到深夜,她会停下来,看看窗外的月亮,想想父亲。

她心里一直记着一件事:要把父亲的骨灰送回老家,让他落叶归根。

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

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吴学成从16岁的少女,变成了30多岁的中年妇女。

她的针线活越做越好,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了。

弟弟在她的照顾下慢慢长大,后来成了家,有了自己的生活。

母亲王碧奎也在女儿的照料下,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虽然还是会经常想起丈夫,但至少能正常生活了。

吴学成自己也结了婚,丈夫叫夏金辰。

夏金辰是个善良的人,知道妻子心里的愿望,从来没有反对过。

他知道,吴学成心里一直放不下父亲的事。

每年清明,吴学成都会去寺庙看看父亲的骨灰,跟父亲说说话。

她总是说:爸,您等着,我一定会带您回家的。

这个承诺,她记了几十年。

从少女记到中年,从中年记到老年。

很多人劝她算了,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提这些干什么。

吴学成不说话,只是摇头。

她心里清楚,这件事不做完,她这辈子都不会安心。

终于等到了那一天

1991年,吴学成已经57岁了。

这一年,两岸的政策有了变化,可以回大陆探亲了。

吴学成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夜没睡。

她等这一天,等了40多年。

她立刻开始准备。

先去寺庙把父亲的骨灰取出来,然后办理各种手续。

那段时间,吴学成跑前跑后,虽然年纪大了,但浑身都是劲儿。

丈夫夏金辰看着她,心里又心疼又欣慰。

终于,所有手续都办好了。

吴学成捧着父亲的骨灰盒,踏上了回大陆的路。

飞机起飞的时候,她看着窗外的云,眼泪又流了下来。

这一次不是悲伤,而是激动。

她终于可以带父亲回家了。

到了大陆,哥哥吴韶成来接她。

兄妹多年未见,抱头痛哭。

吴韶成看着父亲的骨灰盒,也红了眼眶。

父亲的骨灰暂时放在了哥哥家里,吴学成心里踏实了一半。

让父母在一起

1993年,母亲王碧奎去世了。

她走的时候很平静,吴学成守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

母亲临终前,眼睛看着吴学成,什么都没说,但吴学成知道母亲的意思。

母亲火化后,吴学成又捧着母亲的骨灰盒,回了一趟大陆。

这次她心里有了明确的计划:要给父母找个好地方,让他们合葬在一起。

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精神崩溃,连最后一面都没好好告别。

现在,她要让父母永远在一起。

吴学成和哥哥商量,最后选定了北京西山福田公墓。

那里环境好,清静,是个好地方。

他们开始办理合葬的手续,准备墓地,联系工作人员。

1994年4月22日,这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吴学成和家人一起,把父母的骨灰合葬在了西山福田公墓。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洒在墓碑上,暖洋洋的。

吴学成站在墓前,看着父母的名字刻在一起,终于露出了笑容。

从16岁到60岁,她用了44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承诺。

她没有轰轰烈烈地哭诉,没有四处宣扬自己的不易,她只是默默地做,一直做到完成。

结语

吴学成的故事听起来简单,就是一个女儿想让父母落叶归根。

但这件事她做了44年,从少女做到老年,从未放弃。

16岁那年,她推着木板车,独自送父亲去火化;60岁那年,她终于让父母合葬在故土。

这份坚持,这份孝心,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承诺,什么叫不忘初心。

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敬佩。

信息来源:

《中华儿女》杂志社相关历史人物专题报道

北京西山福田公墓档案资料

台湾地区相关历史档案文献

《两岸人物志》史料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历史   敬佩   牺牲   女儿   吴学成   父亲   母亲   遗体   台北   木板   骨灰   父母   骨灰盒   西山   弟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