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投票定生死?美国下架数百万中国电子,中国安防海外突围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十月十号老美FCC的 “清洁购物车” 大棒落下,亚马逊、eBay一夜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全被波及,全球都为之震动。

但这场大动作透着诡异:被重点针对的中国巨头,早就在美国市场没了存在感,海康威视美国业务占比微乎其微,大华早退出了。

更揪心的是,10月28日还有关键投票,美国要彻底切断中国供应链的野心,藏都藏不住了。

这场被广泛报道的整治行动看似针对知名品牌,实际上打击的目标并不准确,FCC列出的“黑名单”中,许多企业早已不在其打击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这场禁令的实际影响和象征意义并不成正比,禁令的“威慑力”更像是在空中挥舞着的大棒,根本没有击中真正的目标。

其实真正受影响的,大多不是正经品牌货,不少商家就为了蹭流量,故意在商品标题里加 “海康威视同款”“大华技术” 这类词,可卖的根本不是正品,全是贴牌或者山寨的东西。

其实这场所谓的“整治”行动,更多地是在清理电商平台中的灰色市场,FCC的禁令虽然着眼于品牌整治,但实际上涉及的大多数商品并非原厂正品,反而是电商平台中的一些非法商贩的产物。

除此之外,很多被下架的商品并没有经过FCC的认证程序,商家急于上架就直接出售。

FCC的标准和流程本身复杂且模糊,商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认证程序,而平台也未能有效监管和执行认证要求,这导致了大量未经过正规认证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FCC整治的实际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这次整治行动的打击方向偏得太远,最后没做成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深度压制,反倒成了顺带整顿市场秩序的事,根本没打到关键点上。

FCC的政策虽然出发点是规范市场秩序,但实际操作上,却让大多数违规产品逃脱了监管,而真正的品牌企业反而未受到太大影响。

更让人疑惑的是,FCC没有在禁令实施之前加强对电商平台的审核与监管,导致很多不合规商品的上架和流通。

这场行动的真正杀伤力不在于禁令本身,而是隐藏在一套复杂的程序和模糊的规则中,FCC并没有明确细化的标准和流程,导致商家和平台在面对这套政策时,几乎无法应对。

规则的模糊性使得商家很难预测哪些商品会被下架,哪些符合标准,而平台的执行也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以智能手表为例,FCC是否要求它进行无线设备认证并不明确。

这个模糊的界定增加了审核难度,商家和平台都没有清晰的判定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等平台没有完善的自动审核系统,而是选择了“先下架,后审查”的策略,实际上把所有压力都转移给了商家。

这种 “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的干法,把好多商家都逼进了死胡同,真正的坑在申诉这步:东西一被下架,商家能申诉,但时间卡得太死。

平台给出的补充材料的时限非常短,而一套完整的FCC认证流程最快也要三个月,远远超过了平台给的补救时限。

这么个时间差,让多数商家根本来不及完成认证,最后产品链接全成了没法用的 “死链”,商家之前花的广告费、压的库存钱、出的物流费,也全都打了水漂。

虽然理论上商家可以补交认证,但实际操作几乎不可能,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执法,而是制造了一个事实上的市场准入障碍,迫使商家无路可走。

这套“劝退”机制实际上并没有依赖禁令本身的强制执行,而是通过不明确的标准、严格的时间压力和复杂的流程,构成了一个让商家无法绕过的困境。

无论是商家的经营成本,还是平台的执行难度,最终都会导致市场准入门槛被提高,许多合规的商家被排除在外,这种“市场过滤”实际上,远比禁令本身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FCC的打压并没有如美国预期那样封锁中国企业,反而加速了它们的转型,最新的封锁措施进一步升级,美国计划禁止包含中国黑名单公司零部件的产品获得FCC认证。

这意味着未来任何产品,如果包含这些零件,即便是最小的螺丝都无法通过认证,甚至可能影响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设备。

而许多人认为这一措施可能并不会奏效,美国其实并不能完全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在性价比、供应链完善性和响应速度上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以安防行业为例,美国本土的品牌,如亚马逊的Ring或Arlo,价格普遍比中国品牌贵30%到50%,强制替换这些产品最终只会增加消费者和企业的负担。

虽说美国市场管得越来越严,但全球市场的空间还大着呢,这倒给中国企业留了新机会,现在不少中国企业开始把业务重心挪到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这些新兴市场。

这些地区的需求真实且急迫,尤其是在越南,计划在今年内安装两千万个摄像头,但市场仍有近九成的缺口,在拉丁美洲,社会治安问题使得安防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这一市场的变化在中国企业的财报上体现得很明显,大华股份在2024年逆势增长了6.31%,其境外收入达到162.94亿元,超过七成来自发展中国家市场。

海康威视去年营收照样达到924.86亿元,其中近27%来自海外市场,顶着全球化的压力,它没停下脚步,在技术和产品上一个劲地创新,像机器人、汽车电子这些新业务都涨得不错。

例如,为了应对封锁并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很多公司推出了本地存储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缓解用户对云端数据隐私的担忧。

大华推出的“星汉大模型2.0”将AI模型的参数压缩,使得AI技术可以在本地快速部署,满足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慧城市需求。

FCC的“清洁购物车行动”表面上看是一次合规执法,但实际上它打击的主要是灰色市场,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禁令施压,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加速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和自主技术的发展。

这一行动让美国的封锁策略面临反作用力,促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稳固的竞争地位。

最终,这场封锁行动虽然加剧了地缘政治紧张,但它并没有完全打乱中国企业的步伐,反而推动了全球科技格局的去中心化,中国企业的韧性和适应力在这场博弈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生死   海外   商家   市场   中国企业   禁令   大华   平台   亚马逊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