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茂:带兵将军治新疆,二十年让沙漠变绿洲!

1949年深秋,新疆喀什的集市上突然热闹了起来。维吾尔族商人艾买提攥着边区票子,看着解放军战士用银元买走半袋苞谷,转头就往布袋里塞了两块袁大头。

这事儿像长了翅膀一样,三天就传遍了南疆。人们说,这支部队和当年马家军不一样,他们管这叫“买卖公平”。

站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王恩茂,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红军政委,刚带着部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用15天急行军750公里平息和田叛乱。

维吾尔族老人托乎提攥着他的手直念叨:“菩萨派来的,菩萨派来的。”可王恩茂心里清楚,要让天山南北的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光靠打仗不行。

1950年1月,王恩茂踩着积雪踏勘喀什郊外的荒漠。这片被当地人叫做“马家花园”的戈壁滩,连骆驼刺都长得稀稀拉拉。

他杵着锄头对干部们说:“咱们要在这里建个真花园。”话音刚落,支边青年高兰英就扛着坎土曼上了阵。这个从山东来的姑娘,在图木舒克一干就是四十年,硬是把盐碱地变成了条田连片的绿洲。

王恩茂搞建设有股子狠劲。他带着战士们住地窝子,喝涝坝水,在草湖镇搞军垦试点。

1953年,当第一片麦田在戈壁滩上泛起金浪时,他正蹲在渠边和老农讨论滴灌技术。

有干部抱怨:“政委,咱们是带兵打仗的,咋干起农活?”王恩茂甩了甩泥手:“南泥湾精神不能丢,当年在延安,我们不也把荒山变成了米粮川?”

到了60年代,王恩茂在全疆推广“五好”标准: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

在麦盖提县红旗公社,他带着干部群众顶着风沙规划林网。老农玉素甫指着新修的防风林说:“以前刮风像狼嚎,现在树苗子都齐腰高了。”

三年下来,全疆建成标准条田4173块,相当于5个澳门面积的荒漠披上了绿装。

最绝的是水利建设。王恩茂盯着地图上的叶尔羌河,拍板在喀什地区修了18座水库。

有工程师嘀咕:“首长,这预算够修三条公路了。”他指着地图上塔克拉玛干的轮廓:“水不到,人难留。”如今,这些水库仍滋养着百万亩良田,让和田的枣园、阿克苏的苹果林年年丰收。

治理沙漠不光要种树,更要“种人心”。1957年,王恩茂在于田县遇到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老人攥着干馕说要骑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王恩茂笑着拦住他:“您老好好种地,我保证让您见到毛主席。”

第二年,库尔班真的作为劳动模范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张握手照,至今挂在喀什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

在军民共建中,王恩茂发明了“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曾在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马那甫家住了半个月,白天一起摘葡萄,晚上就着馕饼学维语。

马那甫的儿子后来回忆:“王政委教我们搭葡萄架,说这叫‘立体农业’,现在我家院子还留着他画的草图。”

1981年,68岁的王恩茂重返新疆。他站在改造后的莫索湾垦区,看着喷灌设备在棉田上划出弧线,转头对干部说:“当年我们用坎土曼开荒,现在要用科技种地。”

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要把骨灰撒在天山,却悄悄让儿子在陵园种了棵白杨树——这是兵团战士进疆时带来的树种,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当高铁穿越达坂城风区,当库尔勒的香梨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人们总会想起那位扛着锄头的将军。

他用二十年时间证明:沙漠变绿洲,不光靠汗水,更靠把各族人民的心聚成一片林。就像他常说的:“种地要深翻,做事要交心。”这片用生命浇灌的土地,终将回报以永恒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标签:历史   新疆   绿洲   沙漠   将军   维吾尔族   喀什   塔克拉玛干   老农   天山   戈壁滩   锄头   政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