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屡次为李克农送情报,遇难前,李克农全力营救仍未成功!


李克农收到最后一份绝密电报时,手微微颤了一下。

那是吴石冒死送出的,却也成了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击。

暗线交汇

1949年,南京风声鹤唳,台湾高层坐立不安,各地“撤退计划”正在悄悄布署,蒋介石却察觉——自己许多核心命令刚发出不久,就被中共精准掌握。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会议,是有‘千里耳’吗?”

没人敢笑出声。因为他们都知道,情报出了问题。可谁?从哪里?他们心里没底。

此时,在“国防部”内部,有一个位置极为特殊的人物,正暗中打通一条线——一条通往李克农的地下通道。

他不是别人,正是“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也是整个系统中对军政计划最清楚、最能出入中枢的高阶将领。

他掌握的,不只是军事调动,还有电台、兵力部署、甚至蒋介石口头授意后的第一手动作。

每一次情报送出,都足以改变战局。

从1948年后期起,吴石就以“耳听密令、眼观调令”的方式,将无数关键资料交给李克农手下的情报中转站。

这条线太密、太狠、太准。

比如,解放军围攻金门前夕,国军增兵密令刚发出,便被准确破解;

比如,蒋介石调动海军舰艇撤离大陆的细节时间点,刚在“中山舰”定案,中共高层便已掌握。

这不是普通线人能干的事。只有吴石这种职权、信任度、阅历皆顶尖的人,才能做到毫无痕迹又直达核心。

而他这样做,不是一时冲动。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吴石与李克农已有接触。

两人曾在上海、南京分别秘密见过面。

他们聊的不是理想,而是判断。

李克农只说了三个字:“靠你了。”

吴石点头。他知道,只有自己,能打入“最深处”。也只有自己,能把这场“冷战”打成热的。

密报生死

1949年底,蒋介石在退居幕后前,重点处理的几件事中,有一件就是要整肃内部特务与“隐匿者”。

吴石知道,形势正在变。他并不害怕,只担心那条联络线暴露。

此前,他与李克农之间并无直接联络,而是通过中间人“潘裕昆”,由其以“福建旧友”的身份出入港口、转递文件。

每次传递,都要绕道香港,伪装成家庭书信、业务函电,有时甚至藏在水果罐头里。

李克农是老牌特工,但他也知道,这种级别的“供货”,万一断线,将意味着整个解放军对台情报系统将“失明”。

于是1950年春,李克农亲自出马,赶赴香港与潘裕昆见面,确认吴石仍在位、情报仍顺畅输出、身份未露。

那场会面,李克农只问了一句话:“他知道这风险吗?”

潘裕昆回道:“他比你更明白。”

那年,吴石已年近六十,却依旧每天穿梭于“国防部”与“空军司令部”之间,白天照常办公,晚上写信、整理文件、传递情报。

其中有一份最关键的文件,是蒋介石在“五人小组”内部敲定的“金门空投雷达布防图”,该图刚制定完毕,便被完整复制,送达李克农案头。

收到这份图后,李克农在毛主席面前,只说了一句:“我们手里的这条线,还活着。”

毛主席没有多言,只点点头,判断再度证实——吴石仍然是最可靠的核心线。

但越是如此,风险也越高。

1950年中,随着胡宗南、毛人凤等人加强内控,吴石被“盯上”了。

他隐隐察觉,但并未停手。那段时间,他甚至加强了递送频率,一周一信,最频时三天一份材料。

1950年4月,他最后一次出入“空军司令部”,将一份关于“空军部署新基地”的情报交出,随后即被秘密调查。

一开始没定性,只当是“不清”,很快,密信被截。

5月初,吴石在办公室被“请走”。

没人送行,没人敢问。

此时,李克农已接到风声,立即联系潘裕昆,启动紧急营救预案

计划有两种:一,设法用“空军重地保密安全问题”申请“转移吴石至他处听候处理”;

二,设法通过熟人走后门,将案子“行政化”处理。

李克农甚至一度请求,动用全部在台外围系统资源,设法先保吴石活命,哪怕是转移入狱都可接受。

但此时,毛人凤已亲自出手,吴石已定为“一级案件”。

案子直接交由特种侦防队全权处理。

到此为止,所有线索都被切断。

营救受阻

1950年5月,“中美合作所”旧址旁的那幢楼里灯光彻夜未熄。

毛人凤坐镇指挥,手里是一摞“审查建议名单”,其中一个名字被红笔画了三圈:吴石。

他等这个名单等了三年。吴石的位置太敏感,太关键,也太“安静”。

一旦出事,后果难以估量。

此时,李克农已得知吴石被“软控”在办公室,尚未正式定罪。

他立刻通过熟人关系找到“空军某将”协调,计划以“军机高度涉密,不得私审”为由,将吴石“临时调往高雄休整”,再伺机安排撤离。

而真正的目标,是将吴石“藏入运输舰”,从“海军后勤物资移交队”中混出。

这个计划,李克农称之为“七日斩”——只给自己七天时间营救。

一开始,一切进展顺利。

“转调令”已经拟好,“随行申请”也获批。

吴石所在办公室已经有“后勤接替员”到位,准备“无缝衔接”。

可到了第五天,局势突然翻转。

那封“转调令”,竟然从未被递交,而是被原样“挂起”,而“后勤接替员”本身就是调查员乔装而成。

毛人凤下了套。他知道,如果吴石有后台,一定会有“动静”。只要不动,永远抓不到真凭实据。

这一切,李克农直到事后才得知。当他收到消息时,吴石已被带走三天。

那天,吴石被押往“特别处理处”,单独关押。他没有喊冤,没有挣扎,只是笑了一下,说了句:

“我命已尽,你们早该来。”

而此刻的李克农,已完全失联。他知道,这条线断了。是从自己手中断的。

但他不甘。

血书留志

1950年6月10日,吴石与聂曦、陈宝仓、朱枫四人被秘密执行“枪决”。

地点选在马场町刑场,时为凌晨。无公告,无家属通知,无公开记录。

执行后,尸体当晚处理,第二天,一份编号为“B-063”的军情简报传至毛人凤办公室,内容只有一句:“吴案已结。”

李克农收到吴石被害的消息时,在北京。

他当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将办公室反锁,关了整整一个下午。

第二天,他亲自找到中组部,提出请求:

“吴石之后,其子吴学成、其女吴旭清,我愿以个人名义抚养、培养。”

这个请求并未通过常规程序,而是直接通过“李克农特别呈送”报至高层。最终获批。

此后几十年,李克农多次走访吴石亲属。

吴石的子女们也不曾高调,也从未提及父亲的事。

他们知道,父亲走了,带着所有的沉默,也带走了敌人最忌惮的秘密。

在那个信息寸断的年代,他用生命为桥,连通了两岸之间最关键的传递线。

这世上有一种信仰,不喧哗,不高声。只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悄然撑起胜利的一角。


参考信息:

《“红色密使”的“家国密码”——潜伏者吴石的传奇人生》·新华网·2021‑06‑08 · 

《比谍战剧更精彩,党史上的“红色特工”如何挽救危局?》·文汇报·2020‑09‑02 

《谍战1949|吴石|情报》·凤凰网·2014‑11‑17

《沉默的荣耀》史实顾问郑立讲述剧集背后的真实历史:对“吴石们”来说,“最好的告慰是团圆”·环球时报·2025年10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情报   国防部   蒋介石   空军   司令部   办公室   金门   计划   秘密   后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