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许多促成西方崛起的技术,其实很多都来自中国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4年,伦敦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位英国学者站在讲台上,说出了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我们以为工业革命是英国人独立完成的,其实我们只是站在中国的肩膀上。”

他名叫约翰·霍布森,一位来自谢菲尔德大学的历史学家。有人说他是在“为中国洗白”,也有人说他是在“挑战整个欧洲文明的合法性”。

但霍布森不在乎,他只在乎一件事,把历史讲清楚。他想让人们知道,在西方还在用木犁犁地、在海上靠星星导航时,中国已经有了铁犁、水密舱、罗盘、种痘和复杂的数学理论。

那么,霍布森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又是哪些技术和思想,从东方传入西方,最终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约翰·霍布森?

很多人一听“霍布森”,可能还会和一个世纪前那个批判帝国主义的霍布森搞混。但这里说的不是1858年出生的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而是他的“思想继承人”——约翰·M·霍布森,谢菲尔德大学的国际关系学教授。

他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重量级学术著作,他在书里说了一句特别炸裂的话:“从500年到1800年,世界经济的重心是东方而不是西方,欧洲只是边缘地带。”

霍布森用了上百种史料、几千条考古证据,来支撑他的观点。他不是想贬低西方,而是想告诉大家,“西方崛起”这回事,背后有一大半的功劳,其实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的。

我们常说“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这个观点没错。但问题是,农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很多根本不是西方本土原创的。

霍布森在书里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铁犁。在中国,铁犁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普及了,到了汉代,已经是标准装备。

那时候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用能调节深度、角度的犁铧来翻地。而欧洲呢?还在用靠牛拉动的木犁,刮一层表土就算干活了。

这套技术,是怎么传到欧洲的?霍布森考证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路径。1602年,这家公司开始从福建、浙江一带运回大量中国农具样品。最早在荷兰试用,后来进入英格兰。

到了18世纪,英国农民约瑟夫·福尔詹布开发了“罗瑟勒姆犁”,用了铁制模具板,效率翻倍。但事实上,这项技术的原型,早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被实践过了。

不仅是犁,还有耧车。耧车是一种多管播种机器,可以一次性种好几行。中国人在汉代就搞出来了。结果到了1701年,英国人杰思罗·图尔发明了“种子钻”,其实就是在耧车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下。连原理都一样。

而“行栽”技术,也就是按间距种植,便于除草和通风,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农业文献里就有详细记载。欧洲直到17世纪后期才开始慢慢普及。

霍布森说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东方技术的输入,西方的工业革命将推迟至少100年。中国的冶金技术,比欧洲早了整整两个时代。

早在商代,中国就掌握了高温铸造技术。到了汉代,更是搞出了“灌钢”“炒钢”这些今天听起来还挺“现代”的炼钢方法。

反观欧洲,直到14世纪末才开始勉强炼出生铁。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所谓的新型炼钢工艺,和汉代的技术几乎一模一样。

霍布森还引用了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档案:美国曾请中国工匠去教授炼钢技术,学完后申请了专利,再把技术“命名”为西方发明成果。

而机械方面,中国的水力纺车、连杆结构、齿轮系统,宋代就已经很成熟。郑和下西洋的船,是分舱设计,遇到破洞不沉,这是现代船舶安全结构的雏形。

你可能以为这些技术传播是“古时偶然”,但霍布森通过传教士日记、商人记录、港口装货清单证明:这些技术是实打实地被运到欧洲去的,很多还被“本地化”后改了名字。

“四大发明”改变了谁?

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东西我们从小就听。但我们很少认真去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西方近代文明还能出现吗?

霍布森的答案是不能。比如指南针。没有指南针,欧洲就不可能实现所谓“大航海时代”。霍布森在书中指出,达·伽马之所以能绕过好望角,是因为用的不是葡萄牙自己的导航工具,而是阿拉伯人绘制的星图和中国人造的磁针。

而印刷术,也是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没有印刷术,卢梭、伏尔泰的书就不可能广泛传播,宗教改革也不会那么迅速。

火药改变了战争规则,造纸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这些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这些东西传到西方之后,霍布森认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西方如何偷走了这些技术的历史。”

霍布森在书里用了一个词,叫“知识遗忘机制”。什么意思?就是西方在吸收了东方技术之后,选择性地忘记了这些技术的来源。

比如说,把“工业革命”讲成是瓦特、阿克莱特、史蒂文森的“天才创造”,完全不提他们的技术基础建立在东方的农业、机械和冶金技术之上。

比如,把“启蒙运动”讲成是“古希腊思想的复兴”,但不提伏尔泰、孟德斯鸠大量引用了《论语》和《大学》里的治国理念。

再比如,把“科学革命”说成是牛顿、伽利略的成果,但不提他们参考了阿拉伯世界翻译的中国天文文献。霍布森说,这种“历史裁剪”和“概念偷换”,是典型的殖民叙事。

霍布森的观点为什么重要?因为他不是在“捧中国”,也不是在“贬西方”。他是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想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方独自完成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霍布森推翻了“欧洲奇迹”的神话。他说,所谓“欧洲中心”,不过是18世纪后,西方凭借军事和殖民优势构建出来的“话语霸权”。而在那之前,世界的技术中心,是中国。

他还特别提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实就是对历史记忆的唤醒,曾经的中国,就是全球技术和物资流通的核心。

结语

很多人一提中国古代科技,就说“我们只会造纸、造火药,后来就落后了”。但霍布森告诉我们,这种说法是被灌输的结果,不是事实本身。

我们不需要造神,但我们也不该自卑。中国的技术,是系统性的,是成体系的。我们的农业、冶金、机械、医药、数理天文,曾经领先世界几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历史   英国   中国   学者   技术   霍布森   欧洲   工业革命   约翰   汉代   印刷术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