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川展示白雪娇给他的回信
年轻时的白雪娇 (受访者供图)
2000年,白雪娇外出旅游。(受访者供图)
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 (受访者供图)
《泉籍南侨机工八十三载遗愿得偿》追踪
三封穿越83年历史的书信,历经三代人不懈追寻,终圆南侨机工骆显祖“待山河重光再团聚”的夙愿(详见泉州晚报8月15日第五版报道)。该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与关注。昨日,华侨史专家、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名誉馆长林少川,将一封珍藏36年的泉籍南侨女机工白雪娇(又名白雪樵)的亲笔回信郑重公之于众。
这封写于1989年的回信,纸页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关于我自己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为提供点滴情况却又是义不容辞的……”当这封白雪娇的亲笔书信走出尘封,南侨机工群体对祖国与故乡的深沉眷恋,再度叩击着世人的心扉。
□融媒体记者 许钹钹 张晓明 黄雯靓 黄帆 庄黎虹 文/图(除署名外)
尽“一滴之微力” 汇“救亡之洪流”
“抗战时期,白雪娇一封诀别家书,在马来西亚中文报刊登后,感动了无数华侨华人。1989年5月,我慕名前往广州拜访这位传奇女性。”昨日,在丰泽区图书馆,林少川对本报记者谈起见面时的情况,仍历历在目。
“您看,这是您的又一封亲笔信,信中再次书写‘南侨机工’,这不正是半世纪后的又一篇‘白雪娇抗战家书’吗?我必好好珍藏,让这薪火永传后世!”他至今记得当年自己向白雪娇展示这封回信时的对话。他的誓言也在时光中铮铮作响。这封承载着双重历史回响的信笺,被他郑重地守护了整整36年,从未公开展示过。
信中,白雪娇提起回国抗战往事:“我和陈侨珍回到昆明时,当时的西南运输处的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不要女的,并很快就把我们送去重庆。我们离队以后就与机工队没有什么联系了。”
1939年,25岁的白雪娇从马来西亚槟城出发,怀揣着“在救亡的汪流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的信念,加入南侨机工队伍。彼时,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发表了她的诀别信,曾如惊雷劈开南洋长夜:“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虽然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
“大概因此,她在回信中提及,为记录南侨机工历史‘提供点滴情况却又是义不容辞的’。”在林少川眼中,“义不容辞”四字重若泰山——那是对历史的担当,也是南侨机工共有的精神底色:他们将穿越烽火、九死一生的牺牲视作本分,在民族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回国抗战。
记者连线现居广州的白雪娇女儿陈耿凡,她说:“妈妈很少提起南侨机工的经历,只是有时会无意中说起一些细节。”白雪娇曾提起,云南的山高得仿佛“伸手一触就到天”,机工们喝的是沉淀黄泥后的水。途经越南时,侨胞送来一篮篮牛角包,那带着黄油香气的暖意,与滇缅公路的尘土、炮火交织在一起,成了她记忆里抹不去的片段。
这位南侨女机工身上也有闽南女子的谦逊与温柔。陈耿凡还记得,母亲总说自己只是抗日救亡洪流中的“一滴水”,“她觉得做得还不够,一生碌碌,有愧祖国”。而她在这次公开的书信中也写道:“关于我自己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
一生钟爱家乡茶 三代皆说闽南语
白雪娇一家自祖父辈“下南洋”,三代侨居马来西亚槟城,但乡音始终未改,都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
林少川回忆当年采访白雪娇的画面:她指尖轻触紫砂壶,安溪铁观音醇香弥漫。她回忆道:“家乡的柿饼啊,甜得像封了蜜的日光……”两个泉州人之间的交谈,让斗室满是乡音。
白雪娇一生仅踏足故土安溪一次,却把乡愁泡进了一辈子的茶里。她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壶铁观音。陈耿凡说:“母亲一辈子就喝铁观音,没见过她喝别的茶。”
1971年左右,白雪娇和婶婶一起,送最小的弟弟和叔叔的骨灰回到泉州安溪龙门老家。也是那一次归乡,她才知道老家还有香甜的柿饼,有素未谋面却血浓于水的亲人。她躬身安葬亲人的遗骨,让游子魂“重系于故乡的根脉之上”。
“我外公将妈妈这一辈五个兄弟姐妹都送回家乡,大舅舅的一双儿女也在14岁就回到祖国。”陈耿凡说。后来白雪娇在随笔《祖国情思》中也提到祖父的叮嘱:“不管你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们都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乡土,不能忘记我们祖祖辈辈曾经生活的唐山……”后来她懂了,祖父口中的“唐山”,就是有黄河、长江、万里长城的祖国。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回到了马来西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参考报纸上的照片,和同事秘密找了一个裁缝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在学校升起。当地殖民当局因此事将其逮捕,一年后把她驱逐出境。1951年,经过7天7夜的海上漂泊,白雪娇再次回到祖国,自此定居广州,一直从事她热爱的文化教育事业直至退休。
她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耿平”“耿凡”——“耿”是脊梁,寄托“忠心耿耿为国”的期待;“平凡”是根系,扎进“平平凡凡做人”的深静。
无论是骆显祖“待到山河重光再团聚”的期盼,还是白雪娇“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的决绝,都在诉说南侨机工跨越山海、穿透岁月的壮举。这段史诗也镌刻着福建人的精神基因:闽籍南侨机工重乡崇祖、家国一体,他们有炙热的赤子情怀、坚定的民族气节,无论身处何地都与祖国血脉相连,这样的精神至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福建泉州市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
林少川老师:
谢谢你的来信。我昨晚从北京回来才收到。
关于南侨机工队的回忆录,本当尽力而为,但因我和陈侨珍回到昆明时,当时的西南运输处的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不要女的,并很快就把我们送去重庆。我们离队以后就与机工队没有什么联系了。所以我能写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事隔多年,很多事情已经没有印象了。关于我自己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为提供点滴情况却又是义不容辞的。本月底或下月初,我会把回忆录寄上,大约3000—4000字。
特此奉复 敬祝
工作顺利
白雪樵
1989.5.15
责任编辑:赖闽荣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