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改变缓解断崖式衰老,关键就在这两个年龄段!

看过一句话:“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待春暖花开时,能吸引一批骏马来供你选择。”人这一生,重要的不是取悦别人,而是丰富自己。当你开始不断丰富自己,想要的一切都会到来。

丰富头脑

平日再忙,也别忘了坚持输入精神食粮。不管是读书写字、欣赏艺术,还是培养兴趣爱好,只要能让思想得到浸润和提高,生活的底色自然会随之生动起来。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丰富头脑的重要性。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产物。”今天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未来,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持续更新自己。

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才代表未来。只要坚持学习,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越跑越远。

丰富见识

人这一生,见识真的很重要。正如有句话所说:“只有登上高峰的人,才能品尝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只有见过沙漠的人,才能体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之感。”

视野所及,心之所至。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丰富自己的见识,是一个人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

可以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也可以去看未曾看过的世界。当一个人的见识多了、眼界宽了,才不会拘泥于眼前得失,拥抱多彩的人生;胸怀广了、格局大了,才能懂得把眼光放长远,活得通透、洒脱。

丰富生活

过日子,难免会有枯燥和乏味的时候。可内心有追求的人,总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其实,生活有趣无趣,关键在你怎么对待它。只要自己愿意去挖掘,琐事之中总有乐事;用心经营好每一天,再平凡的日子也能过成诗。

喜欢一句话:“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好不容易来这世间一趟,不妨积极一点。在平凡日常中提炼美好、注入心思,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有质量。

愿我们都能怀揣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丰富自我,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共勉!

1个小改变缓解断崖式衰老,关键就在这两个年龄段!

皱纹、白发……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突然“老了”?其实,衰老不只是这些肉眼可见的痕迹,更是身体内部悄然发生的细微改变。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衰老有两个关键的年龄段,“30岁左右”和“45岁至55岁”。但别急,吃饭时一个小改变,就能帮你延缓衰老。

这两个年龄段是衰老关键点

2025年7月,《细胞》(Cell)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人体50年的蛋白质变化,绘制了清晰的“衰老路线图”,还发现了两个衰老的关键点:

■ 30岁左右衰老开始

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内分泌稳态失衡可能是早期驱动因素,同期主动脉也出现稳态偏移。

通俗来说,身体内部的“老化程序”已经默默按下了开始键,别仗着年轻就挥霍啦!

■ 45~55岁衰老“里程碑式转折点”

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增长,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尤其是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变化最为剧烈。

这也意味着,身体这台“机器”运转了几十年,很多零件开始“嘎吱作响”,磨损加速。这是保养的黄金期,也是危险期。

延缓衰老的好方法:适当保持饥饿感

有研究发现,限制进食后机体产生饥饿感,而饥饿感本身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少吃或可改写衰老基因,延长寿命35%。科学家发现其背后的机制在于饥饿改变了衰老基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与炎症有关的基因会变得异常活跃,有些轻微炎症,在生活中并不能及时被感觉到。而炎症相当于一种慢性疾病,它会不断破坏人体内的健康细胞,损伤细胞最终走向衰亡。

适当保持饥饿感,能加速“细胞自噬”,清理衰老细胞,保持细胞的年轻活力。

图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正确保持饥饿感关键在于适度+搭配

然而,不科学限制饮食弊大于利。建议大家采取温和、可持续的“饥饿保持法”,以下4个关键点需要了解。

■ 第一,要明白保持饥饿的限度是什么。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轻体力劳动者男性每日需要2250千卡热量,女性约1800千卡。如果自己一日热量摄入高于推荐量,可以减少至推荐量或酌情往下浮动300~500千卡(强脑力劳动者耗能多,不应下浮太多),循序渐进最佳。

不提倡60岁以上老年人、婴幼儿、青少年儿童、孕产妇等人群盲目减少能量摄入。

此外,糖尿病患者限制饮食可能诱发低血糖,若需要,应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谨慎开展。

■ 第二,要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

想保持适度饥饿感又不会难以忍受或营养不良,一定要多选择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增强饱腹感、延迟饥饿时间,还能确保血糖血脂正常,肌肉不流失、维持免疫力正常。

比如用燕麦、煮玉米、红薯南瓜等替代1/3~1/2精米白面主食,再加入清淡的卤牛腱、清蒸/煮鱼虾、鸡蛋、牛奶酸奶、低盐豆干、坚果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鲜蔬果。

图源:AI生成

少食多餐、健康零食也是很好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两餐之间选择无糖酸奶、水果或低盐低油魔芋制品作加餐,可以很好地抵抗“饥饿感”。

细嚼慢咽虽是老生常谈,但真能降低食量——人类大脑在进食15分钟后才开始接收“吃饱”信号,如果吃太快,就极有可能“塞太多”而不自知。

■ 第三,分清“馋”和“饿”。

有时候我们吃东西只是因为馋而非饿,那就需要逐步给自己建立一个外置大脑“提醒者”,每次想进食时,提醒自己恢复2~3秒理智,想想是因为饿,还是因为馋。

另外,保持规律饮食、情绪平和也有助于对抗因为馋或不良情绪引发的进食,安顿好三餐和心情。适当运动也能控制旺盛的食欲,这不仅是内啡肽对情绪的积极影响,也是运动带来的“掌控感”让我们更信任自己,更自律。

■ 第四,“保持饥饿感”的方案,要因人而异。

不必盲从某一种“保持饥饿”方案,要根据自己的饮食锻炼习惯、生活作息等,选择保持“饥饿”的时机和程度,一旦身体有不适反应,就该立刻调整。

比如,过午不食让你胃不适,那就规律三餐+每餐进食量减少10%;5:2间歇性禁食难以坚持,那就试试每天晚餐减少1/3~1/4,适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科普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所有车辆禁止通行,这些部分高速路段将进行交通管制

《长江日报》聚焦硚口:消费跃升、AI赋能、老街焕新,“三篇文章”聚焦转型发展!

硚口汉超首秀,每一帧都是热血勋章

分享

收藏

在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养生   断崖   年龄段   衰老   关键   饥饿感   饮食   饥饿   细胞   基因   见识   炎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