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一次行业的大洗牌

道一川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风雨无阻,日日不断。

第00598篇|破局篇

前几天刷到王健林出席某个商业论坛的视频,差点没认出来——以前那个敢拍着桌子说“先赚一个亿小目标”的男人,两鬓白了大半,颧骨明显凸了出来,西装套在身上晃悠悠的,比三年前公开露面时至少瘦了十斤。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就传出他被限高的消息:2025年9月26日,兰州中院因1.86亿元纠纷,给这位万达掌舵人贴上了“限高”标签。

虽说3天后限高令就以“执行信息不对称”为由取消,但看着视频里消瘦的王健林,再想想他这几年不停“卖卖卖”的样子,明眼人都清楚:这哪是“信息不对称”,分明是债务冰山露出的一角。从当年宝万之争搅动整个资本圈,到恒大退市留下万亿烂摊子,再到如今万达的窘迫,这串事件连起来看,根本不是某家企业的危机——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是真的翻篇了。

一、限高反转背后:1.86亿纠纷撕开52亿债务口子

很多人说“限高又取消”是场乌龙,可懂法律的朋友跟我掰扯过:这事儿藏着硬茬。纠纷的根子在万达下属武汉公司,1.86亿不是小数目,而且早就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了——这意味着法院早有判决,不是两家公司私下扯皮的普通摩擦。万达说“一直在协商”,潜台词其实是“手里的钱不够转了,只能跟对方磨时间”。

这场短暂的限高风波,把万达的财务窘境扒得明明白白。我去企查查翻了翻,万达现在的被执行人信息堆了一长串,累计被执行金额早超52亿,有财经媒体甚至算了笔细账,加上隐性债务实际得有142.9亿。更要命的是股权冻结:核心子公司万达商管、万达文化的47条冻结记录里,光上海两家金融公司的股权就冻了94亿。以前提起万达,想到的是“中国商业地产老大”,现在呢?活得像个拆东补西的“账房先生”,今天卖个项目填窟窿,明天冻笔股权缓口气。

别把“限高”和“老赖”画等号,可这事儿的杀伤力藏在信用里。我有个做贷款的亲戚说,银行放贷时,这种限高记录哪怕解了,也得在征信系统里留五年,以后万达想从银行借钱,难度至少翻三倍。合作方更谨慎,现在跟万达签合同,都得额外加“风险条款”,生怕哪天万达又被冻结资产。对王健林来说,坐不了头等舱不算啥,信用受损才是真的疼。

二、万达的求生战:卖掉85座万达广场换活路

王健林的挣扎,不用看财报,看他这三年的“卖货清单”就知道。2023年至今,万达累计卖掉85座万达广场,相当于把压箱底的核心资产往外搬。我身边做商业地产的朋友说,2025年5月那笔交易最狠——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48座万达打包卖给太盟资本牵头的联合体,连上海闵行颛桥万达都没留住。那可是“摇钱树”啊,以前周末停车场都得排队,结果单座成交价比估值缩水近30%,相当于“打七折甩卖”。

卖广场还不够,连“亲儿子”万达电影都拱手让人了。2025年9月的股权变更记录显示,万达电影实控人早不是王健林,换成了柯利明,更讽刺的是,新实控人的股权都被冻结了1287万。酒店管理公司、金融股权也陆续抛售,有机构统计,王健林父子的持股财富从巅峰时的千亿级,跌到只剩588亿——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要是算上资产缩水,实际损失更吓人。

这一切都是为了填债务窟窿。截至2024年6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高达1375.61亿,流动负债突破914亿,短期要还的钱就超400亿。1375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得先还3.7亿的利息,这还不算本金。后来引入太盟等600亿战略投资、咬牙转型轻资产,本质上都是“断臂求生”——与其被债务压垮,不如卖掉所有权,留着管理权赚点辛苦钱,就像把自家开的店卖给别人,自己留下当店长。

三、行业洗牌的真相:不是房企不行了,是玩法变了

万达的困境从来不是个例,我前阵子跟一个在房企做财务的同学吃饭,他说他们公司现在连拿地的勇气都没有:“以前是‘地王’抢着争,现在是‘地王’没人接,老板天天跟我们说‘活下去最重要’。”这轮洗牌不是偶然,是政策、市场、资本三重压力砸下来的必然结果。

政策早就亮了红灯。“房住不炒”定调后,“三道红线”直接掐住了高杠杆的命门。以前房企靠“拿地-抵押-融资-再拿地”循环扩张,哪怕兜里没多少钱,也敢拍几十亿的地;现在负债超标就融不到钱,中小房企直接断了活路。2024年民营房企债券融资占比才4.51%,2025年虽涨到5.88%,但跟国企的93%比,几乎等于被资本抛弃——银行宁愿把钱借给国企,也不敢给民企房企。

市场更不给面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降了12.9%,销售额跌17.1%,待售面积却涨了10.6%,堆到7.8亿平米。7.8亿平米是什么概念?按每套房子100平米算,能装下780万套,够2000多万人住。说白了,房子已经够住了,以前抢着买房的“增量时代”彻底结束,现在是“卖一套少一套”的存量博弈,谁能把现有的房子卖出去,谁才能活下来。

最关键的是玩法失效了。过去“盖得快、卖得多”就能赚钱,现在高杠杆玩不转了。万达就是典型——当年靠负债砸出商业帝国,现在要为每一分利息发愁。高盛的报告说得直白:房地产已经从“规模竞赛”变成“质量比拼”,能活下来的都是会算细账、懂运营的主,再也不是“胆子大就能赚大钱”的年代了。

四、洗牌下的众生相:有人退场,有人抢食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早就不是“大家一起赚”的热闹场面,分化得越来越明显,我身边人的经历就能说明问题。

头部房企正在收割市场。2024年百强房企拿地92.5%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成了“弃子”。我表哥在华润置地做招商,他说他们去年光商业地产就赚了100亿净利润,“以前还跟万达抢项目,现在万达卖项目,我们捡好的接”。高盛预测,到2035年前30大房企市场份额会冲到60%以上,前10强能占一半,“强者恒强”不是空话,中小房企要么被吞并,要么直接退场。

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刺眼。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房价还稳得住,我同事去年在上海徐汇买的房,今年还涨了5%;可三四线城市呢?云南文山2025年9月新房均价5751元/平,环比降0.42%,我老家在文山广南,去年买的房,今年挂出去三个月都没人问,中介说“能保本卖就不错了”。房企都在往高能级城市挤,毕竟只有人口和产业撑得起的地方,房子才卖得出去。

但最扎心的是普通人的痛点。2024年全国烂尾项目达823个,实际涉及的住宅近900万套。郑州烂尾率29%,每三套就有一套烂尾;永威西棠更被称为“最高学历烂尾楼”,2500户业主里2000个本科以上学历,有业主在业主群里说“掏空六个钱包买的房,现在只能看着工地荒草长到半人高”。这些烂摊子,都是高杠杆时代留下的后遗症,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五、未来不是没路,只是换了走法

别以为房地产要完了,我那个做财务的同学说:“不是行业不行了,是以前的玩法不行了,现在活下来的都在换赛道。”

轻资产成了新出路。碧桂园的凤凰智拓靠代建一年接200多个项目,管理面积近2000万平米,从保障房到产业园全拿下,还评上了“代建领先品牌”;蓝城更早就靠代建安置房打响名气,杭州龙坞安置房被称为“中国最美安置房”,业主说“比商品房还舒服”。说白了,以前靠盖房赚钱,现在靠管理赚钱,就像从“开饭店”变成“做餐饮管理”,不用自己投钱,赚管理费更稳。

新兴业态正在冒头。泰康搞“保险+康养”,大清谷项目靠前端收保费、后端做养老服务赚双份钱,我爸妈去参观过,说“住那比养老院舒服,还能顺便理财”;万科随园嘉树卖养老公寓会员资格,回笼资金又稳又快。连商业地产都在转型,汇添富搞出全国首单“商改保”REIT,13.62亿募资给存量资产找到了新玩法——以前是“盖完卖完”,现在是“盖完运营,靠租金分红”。

对普通人来说,买房逻辑得彻底改了。高盛预测2035年二手房交易占比会达66%,跟美国现在90%的比例靠拢。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买房,不再看“能不能涨”,而是看“好不好住”:通勤近不近、周边有没有学校医院、小区物业好不好。房子再也不是“闭着眼买都涨”的投资品,那些想着靠炒房暴富的,早该醒醒了。

时代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看着视频里消瘦的王健林,再想想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变化,突然觉得很感慨。王健林的限高反转,像一记响亮的警钟——它告诉我们:那个靠胆子大、杠杆高就能造富的地产时代,真的落幕了。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房地产的阵痛还没结束,但新生态已经在阵痛中萌芽。对房企来说,靠规模扩张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精耕细作、做好服务才是活路;对投资者来说,“买涨不买跌”的迷信该破了,核心城市的核心资产才值得盯;对普通人来说,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踏实过日子比啥都强。

你身边有没有因为楼市变化受影响的事?比如朋友买的期房延期交房,或者小区房价跌了不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看看这个“新地产时代”到底该怎么过。

你读完以后有什么收获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观点,让更多牛人认识并关注你。

本人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有道、有术、有理论和方法。陪你慢慢变富,实现时间自由,活出逍遥人生。本篇结束,我们下一篇再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财经   时代   行业   王健林   股权   资产   债务   杠杆   房子   项目   城市   上海   活路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