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簸篮里的军民鱼水情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出的簸篮。(□记者齐静曹儒峰报道)

  □ 本报记者 齐 静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纪宗玉 刘冰霖

  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展柜里一个特殊的物件,引起我们的注意。
  黝黑发旧,长方形,木质。经询问,此物名曰“簸篮”,是以前用来喂马的工具。
  与展柜里的枪炮、子弹相比,它显得那么粗糙。我们打听它的主人,因年代久远,没人能说得清,只知道主人是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的一位村民。

  “这是陆房突围时,村民用来抬八路军伤员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纪念馆讲解员杨洋说。
  陆房突围战斗,自1939年5月11日拂晓打到下午,八路军指战员们粒米未进。从下午起,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着,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送水送饭,抢救转运伤员。部队胜利突围后,日军漫山遍野搜寻受伤后来不及转移的八路军战士。东陆房村村民则利用山坡、石堰屋子,掩护抢救八路军伤员。

  东陆房村村民韩秀英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名负伤的战士。她回忆:“仗打起来了,俺们跑到村外避难去,都在沟里趴着。咱八路下来了,俺掏出衣裳,给他换上,扒开麦垄,把他的衣裳埋了。当时想,要是有人问他是谁,俺就说是俺兄弟,俺爹就说是他儿。后来让他喝了点水,吃了点干粮,就送他走了,穿着庄户人家的衣裳。”

  村民孔宪松在村北麦子地里发现了两名腿部严重受伤的战士,他将两名战士背到山坡地,藏在石堰屋子里。每天傍晚,他都来送水送饭。正是有孔宪松的掩护,受伤战士多次躲过日伪军的搜捕。十几天后,战士的伤情好一些了,孔宪松把两名战士送回部队。战斗还在进行,村民刘庆洲在南坡麦田发现一名战士的腿被炸坏了,他将战士背到一处洼地藏起来。日军撤退后,又将伤员接回村里安置,直至部队派人回东陆房村收容伤员时,才送交部队……

  在东陆房村,像孔宪松、刘庆洲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经初步统计,在日军搜捕八路军伤员时,6名勇敢的妇女把战士认作自己的儿子或者丈夫,使6名战士脱险,72名伤员和部队留下的武器、物资无一受损。

  陆房山区各村的村民,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为115师等部当突围向导。谈起当时的情景,带领部队从岈山方向突围的山套村村民郝京贤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八路军战士集合开完会,当头的说,老乡,往岈山怎么走你知道吧?我说我知道。他说不要走大道,越小道越好。我说可难走了。他说难走不怕,有鬼子不怕,你给俺带带道,你别害怕,同志们保护着你。我就领着走了。我知道是八路军,八路军是咱自己人,咱还害怕?”

  战斗还在进行时,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向阵地送粮食。“当时,俺叔伯爷爷董明亮是地下党员,跟随村长孙立长为686团二营筹集粮食,半天时间凑了5000多斤小米,还有馒头、煎饼,由村自卫队队长董明言带队,绕过鬼子把守的东北、西南两个大道,通过长岭、拖山岭上到肥猪山阵地。”今年75岁的大董庄村村民董贻河说。

  听完这些故事,我们明白了,不用再找簸篮的主人了。他们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是支持人民子弟兵的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人民的支持,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传家宝”。这件“宝”,永远不能丢。

  【□报道组特邀顾问:肥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鱼水情   军民   战士   伤员   村民   部队   日军   石堰   纪念馆   衣裳   边区   展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