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刚过60岁,退休后本想安享清闲生活,谁料近来总觉得头昏脑涨,走两步腿就飘,偶尔说话还磕磕巴巴。
最让他烦恼的是,最近在下棋时突然记不起老搭档的名字,心里咯噔一下。妻子赶忙劝他别硬撑,去医院查查。
医生听完症状,面色凝重地说:“这些表现可得当心,大脑供血可能不足了,再拖下去,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王大爷一听心更慌:“难道我这是脑梗的前兆?”脑供血不足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不是只有头痛头晕才意味着危险?

其实,很多人脑血管出了问题,身体早已悄悄亮出“红灯”,只不过我们太容易忽视了。尤其其中有1条症状常常被误以为只是“上了年纪”,你猜得到是哪一个吗?
脑供血不足,远不止“头晕脑胀”这么简单。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约有30%以上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供血障碍。
可怕的是,大量患者都是在出现“眼前一黑”或突然晕倒这类严重问题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脑血管早已默默“受困”很久了。
那么,身体到底会有哪些早期信号?哪些表现属于“危险边缘”?我们能不能通过日常习惯给脑血管“解解扣”?接下来,一起揭开答案。
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头晕就是“正常衰老”,其实不然。脑供血不足,指的是由于脑部动脉狭窄或硬化等原因,无法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气。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黄医生提醒:“脑供血障碍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隐形推手。

不光会造成头晕、乏力,还可能诱发记忆力减退、甚至重度脑梗。近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脑供血不足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可高至普通人群的2-3倍。”
脑部的血管如同“城市高速路”,一旦出现堵塞,供给大脑的“养分”就会出问题。多项研究证实,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是脑供血异常的元凶。
特别是50岁以后,血管壁弹性变差,脑供血障碍发生率迅速上升12-23%。遗憾的是,许多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警觉。
脑供血不足,一般会有哪些常被忽视的身体信号?医生总结了7大典型表现,其中有些“藏得很深”,很少有人第一时间想到和脑血管有关。
头晕头胀,早晨或体位变化时加重
大脑血流量减少,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尤其是早上刚起床、起身站立或洗头低头时加重。容易被误以为“低血压”或“没睡好”。

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
不少中老年人忽然感到“今天刚办的事转头就忘”、“熟人的名字叫不出来”,这其实和脑部供血不足直接相关。最新中国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40%脑供血异常患者有明显记忆力下降。
肢体发麻,尤其是单侧手脚无力
比如突然感觉一侧手脚麻木、动作不灵活,这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因为脑部微小血管堵塞,可能影响神经传导。
突然视物模糊、眼前发黑
有些人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波动后,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绝不仅是眼睛的问题,通常和大脑短暂供血中断密切相关。
睡眠障碍,晚上易醒或难入睡
大脑长期缺乏供血,会导致神经调节紊乱,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凌晨2-4点醒来后难再入睡。有研究显示,37%脑供血障碍人群伴有睡眠障碍。

耳鸣或听力波动
大脑枕叶和听觉神经供血不足,也容易导致耳鸣、间歇性感觉“听不清”,有的人甚至因此误以为是耳朵老化。
情绪易变,易出现焦虑、抑郁
当大脑供养不足时,相关神经递质紊乱,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这其实是大脑在“喊救命”。
需要提醒的是,这7大症状并非人人都会同时出现,有的人只会头晕、有人则记忆减退突出。有的表现短暂,有些则逐渐加重。
如果近期出现类似现象,切勿掉以轻心,特别是头晕+肢体麻木+短暂失语这种组合,一定要及时就医。
站在医学角度,脑供血不足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但好消息是,日常行为干预完全可以“逆转”部分风险。以下3点,是专家联合《中国脑血管健康指南》强烈推荐的实用方法。
控制三高,尤其是血压血脂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甘油三酯精准至1.7mmol/L以下,是脑血管健康的基石。临床回访发现,血压每下降10mmHg,脑卒中风险下降接近20%。建议从限制高盐饮食、适量运动开始,并规律服药。

坚持有氧运动,最优时间:每次30分钟,周4-5次
游泳、快走、骑车等,只要保持“能说话不能唱歌”的强度即可。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中老年人脑血流量可提升12.6%–14.8%,认知退化速度减慢25%左右。但过度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加重脑血管负担,建议循序渐进。
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比如深海鱼、豆制品、坚果、新鲜蔬果。哈佛大学研究指出,常吃坚果和鱼油的中老年人,脑供血改善率高达19.4%。同时,警惕高糖、高脂饮食,远离油炸加工品。
除了以上三点,建议睡前梳头、避免久坐、保持心情愉快等“细节操作”,对脑血管同样是“减负好帮手”。有条件者,还可以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检查,便于早发现早预防。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脑血管健康指南(2021年版)》
《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8期
《中国卒中学会慢病分会共识》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