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又打开了,这次扔出的不是“王炸”,而是一套精细的“组合牌”。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内容公布,字里行间藏着下半年货币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密码”。
市场屏息凝神,逐字解读——宽松基调未变,但节奏变了;汇率表述调整,风向微妙转向。这背后,是高层对经济形势的精准拿捏,还是对市场预期的“预期管理”?
例会对国内外经济的描述,比上一季度更“扎心”。对内,直指“内需不足”“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百姓不敢花钱,企业不敢涨价,经济循环的“油门”踩不下去。对外,毫不避讳“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贸易壁垒增多”,就差明说“某些国家又在搞小动作”。
这种表述,绝非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而是为下半年政策定调埋下伏笔:外部压力山大,内部需求疲软,货币政策想“收手”?门都没有!
但值得玩味的是,央行对“通缩”一词依然避而不谈,仅用“物价低位运行”轻描淡写带过。是真不担心,还是怕引发市场恐慌?
二季度例会最明显的信号,是“灵活”二字上位,取代了一季度的“择机降准降息”。这种表述变化,被市场解读为:短期不会急着放大招,但工具箱始终开着。
为何不急?
一是5月刚降过,政策需要观察期,药不能当饭吃。二是经济数据“还行”,上半年GDP增速稳在5%左右,比预期强,当然“稳”的背后是政策强刺激。三是美联储还在“磨洋工”,美国通胀反复,降息推迟,中国若单边宽松,汇率压力会更大。
但“灵活调控”是否意味着政策会更被动?若下半年出口承压、楼市继续探底,央行会不会被迫“补刀”降息?
1-5月楼市数据
二季度例会对汇率的表述悄然变调:删除“坚决”类强硬措辞,改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防范汇率超调风险”。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实战策略的调整。
为何放松语气?
一是人民币已升值,二季度美元走弱,人民币顺势反弹,稳汇率压力暂时缓解。二是避免“过度干预”标签,国际社会对“汇率操纵”指控敏感,央行需平衡市场与政策形象。三是为政策留余地:若中美谈判再起波澜,“韧性”比“坚决”更灵活。
但“韧性”是否意味着容忍更大波动?若美元突然反弹,或中美谈判崩盘,央行会不会重回“硬干预”模式?
人民币汇率压力缓解
例会强调“有效落实结构性工具”,点名支持科技、消费、外贸、楼市、股市。听起来很美,但现实骨感:
结构性工具是否沦为“撒胡椒面”?如何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真正注入实体经济?这恐怕是决策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市场对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分歧,本质上是对经济复苏成色的不同判断。东方金诚认为,尽管5月降准降息已落地,但考虑到内需疲软这一"慢性病"尚未根治,政策工具箱仍需保持开启状态,预计四季度可能迎来新一轮宽松窗口。
而银河证券则更关注外部变量,其研报指出,人民币汇率走势已进入"政策市"与"基本面市"的拉锯阶段。若美联储降息预期落空,或中美经贸摩擦再起波澜,央行或将被迫调整当前的"稳健偏松"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各机构对政策节奏的预判存在明显温差。中信证券提醒,当前市场可能过度解读了"灵活调控"的表述,忽视了政策层"以我为主"的定力。这种认知差恰恰反映了当下宏观经济的复杂性:既不能简单套用"稳增长就要大放水"的旧逻辑,也不能低估政策应对突发风险的敏捷性。
当所有专家都在猜测央行下一步棋时,或许保持政策模糊性本身就是最精妙的调控艺术。
央行的每一次例会,都是经济棋局的“落子声”。这一次,它下出了一手“稳中带变”的棋:不冒进,不退缩,但留足了后招。市场该关注的,不是“会不会宽松”,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宽松”。
毕竟,在内外挑战叠加的2025年,政策的底线不是刺激,而是兜底。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