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山无言
本文为深度观点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今年,咱中国自研数据库OceanBase全球装机量正式突破10万台,德国银行、东南亚电信巨头都成了它的用户。
对比之下,曾经垄断中国90%数据库市场、掌控着中国关键行业“命脉”的甲骨文(Oracle),如今不止远离咱中国的核心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也被咱中国挤压。其掌控者埃里森“绝不培养中国员工”的狂言,早已变成科技圈的经典笑柄。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导致它维持了30年的霸权土崩瓦解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创始人埃里森的两大失误,“技术垄断”和“人才歧视”。
甲骨文的第一个致命失误,就是把中国市场当成提款机而不是伙伴。
1989年,甲骨文带着全球领先的数据库系统进入中国,银行、电信、电力等关键领域几乎全被它垄断。

鼎盛时代,中国90%以上的大型企业都离不开甲骨文的系统,工行、建行核心系统甚至国家电网的数据调度都交在了它手里。
可惜,这家公司从不掩饰自己的“霸权”心态。
比如,2006年中国联通因为系统升级没采用甲骨文指定团队,被直接罚了4000万元;2012年国家电网尝试把部分数据迁移到国产服务器,甲骨文干脆断掉技术支持,导致多地变电站监控系统瘫痪,最后还得“低头道歉”才恢复系统。

它要求的每年“服务费”更是高达合同额的20%,并且一签就是十年,谁想“断供”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
更严重的是,甲骨文完全无视中国客户的本地化需求。
面对中国企业的定制化要求,它坚持所谓“全球统一标准”,甚至在2018年某省政务云招标时,报价硬是比国产系统高出三倍,还直接拒绝本地化适配,结果被取消了资格。

而他的另一个失误,是甲骨文对中国技术人才的系统性歧视。
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巅峰时有800多名本土工程师,但核心决策层始终没有中国人的位置。
在埃里森的观念里,“华人不适合管理岗位”。甚至,在甲骨文公司,华人的创新成果动不动就被美国同事抢走、“摘桃子”,这一句形成了一种风气。

2010年,埃里森在内部会议上放话:“中国工程师不需要培养,只要会操作就够。”甚至还声称“培养中国工程师会威胁美国军事优势”。
表面上,甲骨文还和教育部合作,在400多所高校铺开“认证课程”,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培养一批懂操作但没机会创新的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工具人”策略,直接扼杀了本土创新的土壤。
对比一下马斯克的态度。马斯克今年在X平台上发言:“我们的中国人比他们的中国人强多了。”

这话听着确实挑衅意味十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认可了中国IT人才的实力。不论在中企还是外企,中国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都早已不可替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DeepSeek团队,人家只用550万美元、2000块GPU就训练出媲美美国顶尖AI模型的成果,效率和突破力让全球侧目。
正是这种被“卡脖子”倒逼出的创新力,让中国技术团队一次次突破极限。

中国企业的反击,既有市场自发的求生欲,也有国家战略的顶层护航。
阿里巴巴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2008年,甲骨文把淘宝年度服务费从800万直接提到2000万,阿里技术团队一怒之下,王坚博士带队在地下室埋头四年,烧掉近10亿元,终于拿出了自研数据库OceanBase。
2013年双十一,淘宝核心交易系统首次全面迁移到OceanBase,当天350亿元交易额零故障,性能还超甲骨文20%,一举打破外企数据库的神话。

华为和腾讯也没闲着。华为的GaussDB通过了央行最高安全认证,腾讯TDSQL支撑微信支付每秒14亿笔交易,国产数据库不仅性能和适配性全面反超,价格还比甲骨文低50%,还能灵活定制扩容。
咱中国的数据库产业迅速形成“集群式突围”,让外企再也无法用价格和技术壁垒“卡脖子”。
国家层面也早有准备。2016年,财政部出台“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明确政府采购要优先国产数据库。

2019年,央行要求所有银行限期完成核心系统国产化改造,工行、建行等金融巨头集体放弃甲骨文,改用国产数据库,甲骨文失去最后的壁垒。
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败退只是个开始,全球困局更让它焦头烂额。
2019年,甲骨文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裁员900余人,彻底告别中国研发圈,失去了万亿级的增长市场。

埃里森为了自救,2019年斥资280亿美元收购Cerner,结果债务飙升到800亿美元。2024年他又高调推销“国家AI”概念,试图翻身,结果反响平平,技术优势也被逐渐蚕食。
与之对比,国产数据库真正实现了国际逆袭。2023年,OceanBase在国际数据库性能大赛以每秒4200万笔交易刷新世界纪录,性能达到甲骨文的1.5倍。
华为GaussDB还拿到了甲骨文从来没达到过的EAL4+最高安全评级。

更让人振奋的是,国产数据库已经搭上“出海快车”,OceanBase和GaussDB装机量突破10万台,德国银行、东南亚电信等国际客户都抢着用上了中国技术。
甲骨文的溃败,也让外企们集体警醒。微软、SAP在中国纷纷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承诺核心代码本地部署、培养本土管理层,努力争取中国市场的信任和份额。
甲骨文的落败,是市场规律和时代潮流的共同作用。外部“卡脖子”,反而成了中国企业创新突破的最大动力。

每一次被封锁,都是中国技术人拼命啃下“硬骨头”的开始。从阿里、华为到腾讯,再到开源社区OpenGauss,国产数据库产业是用无数技术人的汗水和坚持,一步一步杀出来的。
事实证明,没有永恒的垄断,只有跟不上时代的傲慢。甲骨文靠技术壁垒年年收割利润,但当中国市场和企业不再买账、国产创新全面爆发,所谓的“不可替代”,很快被现实击碎。

甲骨文的教训最深刻的地方,其实是对本土人才的傲慢。中国科技这些年之所以能崛起,说到底是人才红利的释放。
只有真正尊重本土人才、激活创新活力,技术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正如马斯克也承认,“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已经不可替代”。
甲骨文的败退和国产数据库的崛起,再次证明“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口号,而是应对风险、掌握主动的唯一出路。

今天的甲骨文,留给中国市场的只是一个“傲慢”的失败者警示。
它赢得了一时的技术垄断,却输掉了时代趋势和人心。咱中国科技的崛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代代技术人的坚持。
那些真正懂得敬畏市场、重视人才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抱着“技术霸权”不放的,终会被时代淘汰。

你觉得,如果甲骨文当年愿意培养中国高管,还会有今天的结局吗?中国数据库产业的下一个突破会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培养这么多工程师还得了2019-05-08 22:23
央广网--国产数据库:从“可用”走向“好用”2024-11-05 09:44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