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不可能三角”:西贝可弃,校园餐却躲不开

2025年这波预制菜的热闹,本来是罗永浩吐槽西贝起的头,没成想最后火却烧到了上海绿捷身上,这家给上千所中小学供午餐的公司,因为虾仁解冻出了虫子,彻底成了家长圈的热议焦点。

有人说“不想吃西贝我可以不去,可孩子在学校只能吃绿捷,能怎么办?”这句话其实戳中了关键:为啥西贝能被抵制,绿捷却让人没辙?

先说说西贝那事儿,罗永浩当初吐槽,本来不是要抵制预制菜,他就想让西贝把“是不是预制菜”写清楚,给个知情权。

毕竟他不差钱,就想吃顿现做的,结果上桌的不少是预制菜,换谁都不舒服。

但跟着骂西贝的网友,诉求其实不一样。

他们不反对预制菜,比如萨莉亚卖得便宜,用预制菜也没人说啥;他们烦的是西贝卖那么贵,还拿预制菜糊弄人。

西贝栽跟头,错在没搞懂自己的“核心客户”

本来西贝要是按常规危机公关来,道歉、自查、改一改,这事儿大概率就过去了。

偏偏贾国龙听了个“狗头军师”的建议,想借这波流量反击,没统一培训话术就仓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

结果“给一岁孩子吃两岁西蓝花”的梗一出来,西贝彻底没救了。

老实讲,西贝这步棋走得是真糊涂。

它早就把战略转到亲子餐厅上了,店里摆着气球、积木,还专门做儿童餐,就是想抓家庭客户。

中产家长为了孩子吃得健康,哪怕人均花100多也愿意,味道差点都能忍。

可后厨一曝光全是保质期一两年的冷冻预制菜,家长哪还敢带孩子去?现在西贝想自救,只能多做现制菜,哪怕成本涨点也要挽回想给孩子吃健康的家长。

但西贝能不能救回来,真不好说。

现在消费降级,五星级酒店都开始摆摊卖廉价团餐了,中产群体本身也在缩水。

餐饮业又没什么垄断壁垒,你做得不好,消费者转身就能去别家。

从这一点看,西贝其实是市场里的“弱者”,只是贾国龙以前创业成功的经验让他太自信,忘了这点。

说了西贝,再看绿捷。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西贝是“可选项”,绿捷对学校来说几乎是“必选项”。

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不用自己搞后厨了,全靠供应商统一配送,加热一下就给孩子吃,为啥会这样?

绿捷难抵制,因为学校没的选

以前中小学也有自己的后厨,但一个学校就几百个学生,养个后厨团队成本太高,卫生还不好控。

要是把后厨包给校长亲戚,再出点食品安全问题,校长不仅乌纱帽保不住,还可能蹲大牢,谁也不想冒这险。

用绿捷这种大供应商就不一样了,上海几百所学校都用它,真出点事,不是单个校长的责任,风险能分摊。

有人会问,大学不就有自己的食堂吗?那是因为大学人多,动辄几千上万人,养后厨划算,国家还有补贴,能做到又便宜又卫生。

而且大学生是成年人,食堂不好吃可以去校外美食街,有得选。

可中小学生不一样,学校管得严,别说出去吃,就连带家里的饭都得反复打报告。

为啥现在学校管这么严?说到底还是为了安全。

90年代我上学那会儿,马路上没那么多探头,还有“敲头案”这种事,校外小流氓也多,孩子出去容易出事。

现在治安好了,可学校对安全的要求更高了,课间不让下楼、必须家长接送,都是怕担风险。

这种“安全优先”的规则下,统一用绿捷这种大供应商,成了学校最稳妥的选择。

绿捷也有自己的难处,教委定的餐费不能贵,还得保证营养和安全,它想赚钱只能靠走量。

十几块钱一份的餐,食材成本就4块左右,一年就开学那几个月有生意,寒暑假工人工资、房租还得照付。

本来利润就薄,要是再想多赚点,能省的成本也就只有食材了。

这次用临保虾仁,估计也是想省点钱,没成想冷链没做好,出了虫子。

很多家长说换光明这种国企来供餐就好了,我倒觉得不太现实。

光明是上市公司,得对股东负责,不能不赚钱。

要是还按现在的价格供餐,它要么也得压缩成本,要么就只能保证安全,口味还是好不了。

到时候家长可能又会吐槽“光明的饭像喂猪”。

说到底,“能抵制西贝,无力抵制绿捷”的背后,是市场选择和公共服务的差异。

西贝在充分竞争里,做得不好就会被淘汰;绿捷在校园餐这个领域,因为安全、成本等原因,成了学校的“刚需”。

要解决绿捷的问题,光骂它没用,要么适当提高餐费让供应商有空间用好食材,要么把监管做得更细,比如规定预制菜的保质期,盯紧冷链运输。

不然,家长的无奈,可能还会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美食   校园   贝可   家长   学校   成本   孩子   光明   中产   中小学   供应商   虾仁   校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