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k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11月20号晚上,广东队因交接棒失误仅获第四,导致没有拿到奖牌。
不过在这一刻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伴随着《讲不出再见》的旋律。
苏炳添短跑传奇的运动员身份,将要画上句号。

然而他宣布退役还不到12小时,就被央视接连点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当年刘翔说的都是真的?

随着短跑项目比赛结束,苏炳添岁脱下了钉鞋赤脚绕场。
观众的掌声里,藏着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时代开启。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苏炳添的谢幕战竟充满了戏剧性。

那天苏炳添站在赛道上,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聚焦于他。
发令枪响他展现出“地表最快起跑”的爆发力。
观众席感到热血沸腾,但在交接棒环节时却出现微小失误。

广东队最终以38秒71的成绩获得第四。
对于一般运动员而言,这样的结果可能意味着遗憾。
但在苏炳添看来,这场比赛的胜负早已超越奖牌的意义。

因为这是“家门口”的最后一场比赛。
他只是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所以成绩如何早已经不重要。
随后苏炳添感谢了教练团队和家人,特别强调不想无声无息地告别。

当他赤脚绕场一周时。
看台上有人举起09年他首次参加全运会时的照片。
那时苏炳添还是个百米成绩只有11秒72的青涩少年。

二十一年的时光在跑道上一闪而过。
苏炳添用一场告别赛,诠释了体育精神超越胜负的真谛。
回看整个事业生涯,他身上的那份坚韧足以让后辈们学习!

苏炳添的成长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励志故事。
初中时他参加了跳远比赛,却意外被体育老师发现天赋。
之后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于06年参加香港田径邀请赛。

爆发出了10秒59的成绩,从那之后他便开始了开始崭露头角。
仅仅三年的历练,苏炳添入选国家队,开启国际赛事征程。
不过他的突破还是15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

他以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
这一成绩彻底击碎了“黄种人不适合短跑”的偏见。
18年雅加达亚运会,他以9秒92夺冠同时刷新了亚运会纪录。

紧接着21年东京奥运会,他迎来职业生涯巅峰。
以9秒83的惊人成绩打破亚洲纪录。
成为首位站上奥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短跑运动员相比。
苏炳添的运动寿命长得异乎寻常。
在国际上博尔特30岁退役、盖伊32岁告别赛场。

而苏炳添在32岁时,仍能跑出9秒83的亚洲纪录。
就算今年36岁,依然能站上全运会接力赛道。
即便成绩不理想也无所谓,因为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了不得的存在。

虽然苏炳添创造过很多别人无法打破的记录。
但他也曾失败过,比如三届全运会时与个人金牌失之交臂。
直到21年,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调整,他才以9秒95的成绩圆梦。

然而次年苏炳添的腰椎间盘突出问题,逐渐变得严重。
导致他错过了24年巴黎奥运会。
不过这些挫折没有阻止他为中国田径继续贡献。

或许正是如此,让已经宣布退役的苏炳添,被央视点名三次。
他的热血记忆、精彩谢幕,和他人无法突破的“十秒壁垒”。
让苏炳添的“飞人”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还有他后续的工作同样令人敬佩!



23年时他就成立了“苏炳添速度研究中心”。
深入各地体校选拔人才,并独创沙地赤脚跑步等训练方法。
他还编写了《短跑技术解剖图谱》,将多年实战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

作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的他。
开设了《短跑技术分析》课程,带上将自己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刘翔多年前的预言。

那就是中国短跑的希望,不在于一个人的成功。
而在于有人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更在于有人愿意把这条路铺得更宽、更远。

苏炳添的退役仪式和央视的密集报道,揭示了体育价值观改变。
之前“唯金牌论”长期主导中国体育界。
运动员的价值往往简化为奖牌数量。

但如今体育精神、坚持与传承正成为新的衡量标准。
央视对苏炳添的报道中,重点突出的是他如何用21年的坚守。
也诠释了“突破极限、坚守热爱”的体育精神。

所以这次苏炳添即使未能获得奖牌。
但他得到的敬意和关注远超许多金牌得主。

未来苏炳添的身影,将继续出现在田径场上。
只是身份已变为教授和教练。

而墙上挂着的那双陪伴他最后一战的钉鞋。
虽然预示着苏炳添职业生涯的结束。
但是竞技体育终有告别,传奇却是永不褪色的。

北青网:(苏炳添宣布退役,竞技体育终有告别,但传奇永不褪色2025.11.21)

央视新闻:(视频丨完成“最后一舞” 苏炳添谢幕战后绕场一周挥手告别2025.11.20)

长江云新闻:(“亚洲飞人”苏炳添完成职业生涯最后一战2025.11.20)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