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日子好过了,大家不再只想着 “吃饱”,而是要 “吃好”,酸奶这东西又好喝又有营养,自然成了多数家庭的心头好,可谁能想到,市面上一半多的酸奶不光营养不够,甚至还是伤身体的科技添加剂!
你在超市看到的“酸奶”可能压根不是酸奶,而是一瓶披着羊皮的“糖水精”,北京的崔女士最近就栽了个跟头,她在货架上看到一款包装特别精致的“新西兰酸奶”,以为质量肯定错不了。
结果拿起来认真看,瓶底偷偷写着:“风味酸乳”,再扫眼配料表,蛋白质不足1.2克,糖排第二,说白了就是瓶糖水,冒充健康的喝的。
崔女士的“踩雷”不是个例,她这次发现算是揭开了超市里“伪酸奶”的一角遮羞布,后面一查才发现连不少有名的品牌也榜上有名。
东致、爱养牛这些大家信得过的牌子,也被查出来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达标,有的甚至不到1克,连最基本的“乳饮料”门槛都没够上。
按照国家标准,真正的酸奶也就是“发酵乳”,蛋白质含量要至少达到2.3克,而这些打着“酸奶”旗号的货,配料其实就是水、糖、香精、增稠剂,发酵乳的比例少得可怜。
更让人窝火的是,有的东西还标着 “儿童专用”“孕妇推荐”,看着特健康,结果糖比可乐还多,你以为是给孩子补营养,其实是灌了一肚子糖。
这些“伪酸奶”的套路一个比一个深,比如瓶身上大大写着“风味酸奶”,但“饮品”两个字不是藏在瓶底就是小到几乎看不见,普通人一眼扫过去,根本注意不到这个“猫腻”。
更有甚者,居然把“其他没了”注册成品牌名字,营造一种“成分干净、没有添加”的错觉,实际上却是货不对板。
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包装骗人”,拿外观唬你,让你以为自己买的是货真价实的健康食品,实际上是智商税交得明明白白。
商家就靠这种信息差,一边吹 “有营养”“没添加”,一边使劲往瓶里加糖,借着消费者的信任赚钱,最可气的是,明明写得明白,偏把关键信息藏得严严实实,这哪是玩文字游戏,根本是糊弄我们的选择权。
商家是怎么让这些假酸奶明目张胆地摆上货架,还卖得这么热闹的?
从包装就开始耍花样,比如瓶身上的“酸奶”两个字印得又大又亮,生怕你看不见,但关键的“饮品”两个字,却被塞在瓶底或边角,字号小得像蚂蚁走路,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你以为自己买的是正经酸奶,结果压根没入门槛,更聪明的,是他们玩“概念营销”,什么“保加利亚长寿村秘方”“阿尔卑斯雪山灵感”。
听起来就像是从欧洲进口的神仙饮料,实则不过是国产奶粉兑水,再加点香精、色素和稠化剂,就摇身一变成了高端“酸奶饮品”。
再贴上“0蔗糖”“孕妇专用”“儿童定制”等标签,立马戳中家庭用户的软肋,可你真翻配料表一看,所谓“0蔗糖”只是没加蔗糖,换成了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这些“隐形糖精”,甜得更猛,伤得更深。
那商家为什么这样干?
说白了就是:赚钱太容易了,真正的酸奶得用新鲜牛奶加益生菌发酵,还要全程冷链运输,成本高、保质期短,利润自然就不高,而这些“假酸奶”呢?
奶粉兑水,加点香精和稠化剂,一瓶成本连1块钱都不到,随便包装一下放超市,一瓶就能卖你十几块,利润能翻几倍甚至十几倍。
有的厂家更黑心,为了压成本,连底线都不要了,直接用变质奶粉或过期原料,有些生产线连杀菌都不认真做,出来的所谓“酸奶”,菌落数超标几百倍。
一条黑工厂生产线,一天能灌几十万瓶这种“科技糖水”,看起来白白稠稠,入口顺滑,其实就是一堆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玩意。
更严重的是,这些假酸奶已经不只是骗钱那么简单了,它还在悄悄伤人,有孕妇因为长期喝“孕妇专用酸奶”,查出妊娠期糖尿病。
有家长给孩子喝了“儿童酸奶”,孩子却因急性胃炎被送进医院,这些事例摆在那里,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发生的教训。
很多人以为假酸奶被曝光、被罚款、下架后,事情就算结束了,但现实比你想象的要阴险得多。
对一些企业来说,被抓反而是生意的一部分,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后门”,一个品牌出事了,立马换个新马甲,继续上线照常卖货,更离谱的是,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懒得改,只改个名字消费者就又中招了。
这操作你看着气人,他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罚得不痛不痒,别看一张罚单写着“几十万”,但对那些一天能卖几十万瓶的厂家来说,这点钱还不够打广告的。
他们干脆把罚款当“公关预算”:出点事上热搜、道个歉,品牌反而更出圈,流量不减反增。
电商平台有时候也像是这些假酸奶的“温床”,今天这个链接被举报下架了,明天换个ID重新开张,卖得还是同样的货,只要监管没跟上,利润还那么高,这种“糖水冒充酸奶”的骗局就会一直卷土重来,防都防不住。
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辨别真假酸奶呢?
第一招看名字,真正的酸奶包装上一定得写明 “发酵乳” 或 “酸乳”,这才是国家认的 “真酸奶”。
但如果你看到的是“风味酸奶饮品”“乳酸菌饮料”之类的字眼,直接放回货架,它根本不是酸奶,就是饮料装扮的糖水。
第二招看配料表,排在前面的成分含量越高,真酸奶头一位一定是 “生牛乳” 或 “鲜牛奶”。
如果你看到第一位是“水”,不用怀疑这就是兑的,一个好酸奶的配料应该简单明了:牛奶、菌种、微量糖,别的添加剂越多,猫腻越大。
第三招看营养成分表,重点看蛋白质含量,国家定了:发酵乳的蛋白不能少于 2.9 克,风味酸奶不能少于 2.3 克,比这低的,就是假的。
再看糖分,碳水化合物最好别超过12克,还有脂肪含量,也不能太低,太低可能是为了减成本而偷工减料。
好消息是国家最新的食品标签标准已经落地,对虚假命名和成分“障眼法”将越来越严,但我们不能光靠政策,也要靠我们自己看得清楚,买得明白。
可这也挺让人心酸的,我们只是想给孩子、家人买瓶健康酸奶,却得像“食品侦探”一样盯标签、查配料、掂斤算克,我们想要的不是训练识骗的能力,而是一个不用防备、敢放心买东西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