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总让人觉得有点纠结,尤其是上世纪中叶那段。印度刚独立没几年,中国也刚站稳脚跟,两国本该好好相处,结果因为一条英国人当年随手画的线,闹出不少事。1960年,周恩来去印度见尼赫鲁,本想谈谈边界问题,谁知道尼赫鲁一口咬定要中国认那条麦克马洪线,周恩来就那么一问,直接把对方问住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这人,出身在1889年11月14日,阿拉哈巴德一个婆罗门家庭里,父亲莫蒂拉尔·尼赫鲁是个有名的律师,从小就给他铺了条英国式教育的路。1905年,他15岁跑到英国哈罗公学念书,两年后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自然科学,1910年拿了荣誉学位,又在内殿律师学院混了两年,成了律师。
回印度后,他没多久就丢下法庭,投身政治,1912年加入印度国民大会党。1916年在勒克瑙党大会上,他第一次见甘地,两人一握手,他就跟着搞非暴力抵抗了。话说,他1920年代好几次当国大党总书记,1929年在拉合尔会议上当主席,那时候他正式喊出印度完全独立的要求,把党往激进方向推。
期间,他参加不合作运动和退出印度运动,进监狱总共九年多,在牢里也没闲着,读了不少书,还写笔记。1946年,他领导临时政府,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他就成了首任总理,顺带管外交,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还搞不结盟运动,想让印度在第三世界里当老大。
尼赫鲁的外交思路挺有意思,他总想让印度在亚洲站稳脚跟,早年受甘地影响,强调和平共处,但实际操作起来,对边界问题态度强硬。比如1950年代,他跟周恩来谈过几次,表面上友好,可在领土上寸步不让。
他推动不结盟,本意是拉拢第三世界国家,让印度成带头大哥,但后来这政策在面对中国时,就显得有点儿摇摆。尼赫鲁这人,书读得多,视野广,可有时太自信,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周恩来呢,1898年3月5日生在江苏淮安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家道中落,母亲去世后被叔父收养。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在那儿参加辩论和戏剧,1917年毕业后去日本求学,没正式上大学,1919年回国。在天津,他编学生报纸,组织觉醒社,推动学生运动,1920年因示威被捕,在狱里还搞马克思主义讨论。
1920年底去欧洲,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和德国干革命工作,1924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他参与上海工人起义和南昌起义,躲过国民党清剿,1928年去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1931年进江西苏区,参加长征,1936年在西安事变中调解,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他当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一直干到1976年。
周恩来的外交风格,讲究原则灵活,早年从欧洲学来国际视野,新中国后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多次出访亚洲国家。1954年,他跟尼赫鲁签协定,强调互不侵犯啥的,但边界问题上,中国始终不认殖民产物。他处理中印关系时,总想搁置争议,先发展经济,可印度那边挑事儿,他就得硬气回应。
两人第一次正式接触是1954年,周恩来访印,谈得还行,可后来边界问题浮出水面,就变味了。尼赫鲁坚持不结盟,但实际靠西方支持买武器,周恩来则在中国内部压力下,得维护领土完整。
麦克马洪线得从头说起。1913年到1914年,英国人召集中国、北洋政府代表和西藏在西姆拉开会,英国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私下跟西藏代表画了条线,从阿萨姆平原往中国方向推150公里,把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英属印度。
中国代表虽在场,但没签字,中国政府从北洋到南京,再到新中国,从来不认这线。英国名义上1914年划定,却1936年才公布,明显没道理。中国觉得这是殖民产物,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却拿它当国界,觉得那是传统分水岭。
1950年代初,中国忙国内建设,对印度态度友好,打算搁置边界,先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印,跟尼赫鲁签协定,强调五项原则,互不干涉啥的。周恩来那时就提过,麦克马洪线不光中印,在中缅也有,怪英国殖民者用瓜分非洲的办法搞亚洲。
中国不认,但可以维持现状,双方别越线。尼赫鲁没明说同意或反对,就说以后有机会再调。可谁知道,1959年,印度军队越线袭击中国边防,引发冲突。中国当时睁一眼闭一眼,没大动干戈,周恩来写信给尼赫鲁,重申界定问题,列出维持现状的好处,让印度别单方面行动。
1960年4月,周恩来带团去新德里谈事儿,为期六轮。尼赫鲁直奔主题,要求中国认麦克马洪线为东段边界,强调源于1914年西姆拉会议,已国际承认。周恩来听完,就问麦克马洪是谁,这问题直接戳中要害,因为那线是英国单方面画的,中国没参与。
尼赫鲁没法有力回击,只能尴尬。周恩来接着解释,这线秘密划定,中国历届政府不认,还提1959年信件,已说清现状益处。尼赫鲁坚持己见,说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无法退让。周恩来建议专家联合调查,交换地图,尼赫鲁拒绝。
谈判中,周恩来提包干方案,中国认东段现状,印度让西段阿克赛钦,但尼赫鲁不干,觉得那是丢领土。中国实际控制阿克赛钦,建公路,印度却地图上标自己。周恩来重申,中国不承认殖民线,但愿搁置,先经济。
尼赫鲁强调不结盟不等于退缩,必须守土。谈了几天,无果,周恩来提议联合记者会,尼赫鲁不来。周恩来单独开会,讲中印5000年文明,从没真打仗,希望协商解决。记者问紧张关系,周恩来回,新德里子弹打不到他。
这交锋,暴露两国分歧不止麦克马洪线,还包括阿克赛钦。印度靠西方支持,买武器,推进前进政策,建立哨所。中国克制,但底线清楚。尼赫鲁觉得中国沉默是默认,周恩来信中已明说不认。1959年11月,周恩来提双方撤20公里,尼赫鲁没接。
1960年谈,周恩来带三架飞机团队,探索互换方案,中国接东北,印度接阿克赛钦,但尼赫鲁拒。尼赫鲁受国内压力,坚持强硬。中国领导觉得尼赫鲁不感兴趣解决。结果僵局,中国觉得印度意图夺藏,印度觉得中国扩张。这事说明,外交得事实说话,光喊口号不行。
谈判崩后,印度继续前进政策,1961年起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建哨所,切中国补给。中国保持克制,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大规模入侵,中国发动自卫反击。战斗一个月,中国推进麦克马洪线以南,收复地,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后撤20公里。中国伤亡1400人,印度死3120人,被俘3100人。
战后,印度军备不足暴露,尼赫鲁国内挨批,健康状况变差,1964年1月中风倒地,5月27日心脏病去世,74岁。中国胜利,但国际形象受损。周恩来继续外交,推动亚洲关系,1972年查癌,1974年手术,1976年1月8日病逝,77岁。中印边界问题通过谈判有所缓和,但至今未全划。
总的说,这段历史挺有警示意味的。尼赫鲁要认线,周恩来一问戳破泡影,结局是战争和遗憾。现实中,中印还得面对类似的事情,学历史,别重蹈覆辙。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