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淳
昨天是“5.12”汶川大地震追忆日。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这一凝固时空、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让多少人失去亲人、失去了家园。
“5.12”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组织各方力量救援受灾群众,组织灾后重建,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让灾区群众、让全国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民族精神,真正知晓了中华民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共渡时艰、团结就能战胜任何灾难。我不是灾民,也没有亲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但亲身经历的与灾区相关的几件往事仍记忆犹新。
其一、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江津人代会
前几天,江津召开了区第十五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这次会议议程原本是审议并通过江津城市总体规划与选举新区长。一些代表得知要开人代会,主动向区人大反映,此段时间正值抗震救灾,愿意在人代会期间向灾区人民捐款,请人大考虑是否组织一次人代会捐款。
会议如期举行,代表们的捐款建议也被采纳。5月24日上午,大会正式议程完成后,大会捐款活动也拉开帷幕。近400名代表和几十名列席会议的人员,有来自机关单位的,有来自厂矿企业的,也有不少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纷纷加入了捐款行列。在短短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捐款现金100余万元,捐物约值5万元。区民政局救灾办的同志,现场为大额捐款开出捐赠收据,并表示将捐赠款物立即送往救灾前线。
人代会捐款,充分体现了江津人大代表和江津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也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2008-05-28,15:44:21,华龙网转发了我撰写的此稿)
其二、记忆中的彭州龙门山
我的习惯是每游览一处风景都要写篇随记,而且都要在网上发表。其意,一是为了记下所见所闻,二是顺便免费代为宣传宣传。2005年7月30日,我游览了成都龙门山银厂沟,不知什么原因,却没有留下随记。
“5.12”汶川大地震,龙门山和银厂沟景区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不少游客与景区人民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灾难。在这特殊的时间,追忆起了那段难忘的游历,心中的酸楚与沉重,让思绪总是集中不起来,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以下这篇时过三年、晚成的随记。
“烟雨迷茫,远处的龙门山在雾霭中起伏延绵。朦胧中,一条小河在青黛的山峦间静静流淌,掩藏在竹林后、田园边的青瓦白墙农家小院炊烟袅袅。这就是彭州龙门山,美丽、宁静、宜人的龙门山,川西坝儿边难得的一片风水宝地。
绵绵细雨,把七月的炎热消退得无影无踪,火城重庆而来的我,顿感无比的惬意。在景区旅游商品市场,买了一件粉色塑料雨衣,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沿着青石铺就的山道,走进了银厂沟景区。
银厂沟是否因开过银矿而出名,不得而知。在我的眼里,银厂沟的山石、林泉,银厂沟的美丽景色,比金银更有价值。墨青的山石,与群峰、翠林、溪流组成了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这些山石,有的如巨牛,有的似猛虎,有的象神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间小路就在这些传神入化的奇石间盘旋而上,衣着时鲜的游人们,也在山石间融入了美丽的风景。
银厂沟的水是那样的纯净,流过溪石,溪石上的石纹仍然分辨得清楚;流过山潭,潭底的彩砂仍然清晰可辨;流过危崖,危崖上悬挂起了银白色的垂帘。此时此刻,天上的雨,潭中的水,崖上的瀑,与高耸的山峰上流过的烟霭相映相连,让银厂沟的景物统统渲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灰色。
细雨不停地飘洒,湿滑的山道上挤满了来往的游客。人们不因山雨而止步,不因路滑而退却。银厂沟的魅力,让人难以拒绝,谁都会冒雨、冒险义无反顾地向前。”
“5.12”地震,银厂沟遭此大难,不知现在是何景象,有多少同胞遭遇不测?涓涓溪水就是我们这些曾去过银厂沟的游客怀念同胞、寄托哀思的泪水。愿遇难同胞的英灵乘着山间晨雾,升上九天云霄,在祥云中永远伴随着依恋你们、祈祷你们的华夏儿女,护佑着你们的伟大祖国万众一心战胜各种灾害,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更加繁荣富强美丽!
(此稿完稿发华龙网时间:2008-05-31 22:46:28)
其三、站在“5.12”地震遗址前
2009年7月30日,天空一片暗暗的灰色,细雨轻轻地飘洒。眼前是四川绵竹汉旺镇“5.12”地震遗址的一片废墟:歪倒断裂的街坊楼房,开裂巨口的居民住宅,门窗破碎的东汽小学,散落地下的小小书包,箱体扭曲的双门冰箱,还有孤零零地悬挂在人去楼空、锈迹斑驳的阳台铁栏上的小风筝。看着这一切,心绪沉沉的,鼻尖酸酸的,止不住的泪水湿润了双眼,仿佛那山崩地裂、灰烟滚滚、哀号声声的一幕幕惨烈场景就在眼前。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一凝固时空、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让多少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
“灾害无情,人有情。”也是这一瞬间,大爱无疆,关爱无限。乡亲们顶着颤颤余震,冒着岌岌险情,用双手扒,用肩膀杠,尽最大可能,抢救深埋在废墟下的同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公安消防干警赶来了,人民子弟兵赶来了,医疗救援队伍赶来了,各行各业的救援队伍以及无数自发组织的自愿者赶来了,还有港澳台的、周边国家地区的、远涉重洋而来的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也赶来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生还者得到了妥善安置。救灾帐蓬搭起来了,简易板房架起来了,通讯恢复了,水电畅通了,灾区防疫开展起来了,灾民的各种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站在废墟前,我也问心无愧。虽然没有亲临灾区抢救伤员,没有到灾区为灾民搭建板房,也没有多大实力十万八万地捐赠。但是,在动员捐款的时候,我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自己带头捐款数千元,另一方面参与了组织捐款上百万元的活动。筹措的第一笔捐款,在“5.12”的第二天就汇往了灾区。
前不久,《旅游世界》杂志社组织了灾区旅游景区资料编撰工作,准备出一专刊,宣传这些景区,支持灾区旅游景区灾后重建工作。杂志社编辑在《四川在线》看到了我发在网上的彭州银厂沟风景区灾前的一组风光照片,希望得到这些原稿编入专刊。我回复他们,发这组照片能为灾区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非常高兴,并希望他们把相应的稿费代捐给灾区。最近,这本专集出版了,其中选了我三幅银厂沟风景区照片。当我看到这本专集时,非常激动,也为能为灾区恢复重建出力而感到欣慰。
当然,站在废墟前也有一些担忧。天已渐冷,灾民们是否已备冬衣?东汽小学的孩子们,是否已有安全的教室、有桌椅、有书包和书本?失去电冰箱的家庭,你们的生活用品、日常食品是否都有了保障?还有那位把风筝挂在阳台铁栏上的小朋友,如果你还安在,你还想再把新的风筝放上蓝天吗?请你们相信,我们这些不是灾区的人,时时刻刻都把你们挂在心间,只要你们需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再次伸出援助之手,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送到你们的身边。
(2009年7月31日此稿草拟于成都)
(东汽大门时钟,永远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
(2025年5月13日,编辑于江津金桥港湾)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