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自幼家境贫寒,为学艺给侯家当佣人,晚年被儿子轮番压榨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风掠的嗓音,霜打的脸谱,一个“蔫哏”捧哏艺术家,一辈子都围着“钱”字在奔波。

杨少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辛酸,究竟是怎样的情谊,让他在侯家当了6年“佣人”

又是什么让他拮据时获得了赵本山雪中送炭的温暖?

北京城一个老胡同里,出生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这就是后来的相声演员杨少华,小小年纪,他就尝到了人生的苦涩,爹死得早,家里穷得叮当响,12岁就被送去西单商场当修鞋学徒,开始了自己的谋生之路。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西单商场旁边就有个启明茶社,小杨少华没事就跑去那儿听相声,没听过瘾还不小心惹怒了师父,直接被辞退了,小伙子也是个倔脾气,不当学徒就不当,干脆跑去茶舍做了个杂工,就为了能多听点相声

这么一来二去,杨少华就认识了苏文茂、常宝霆、常宝华这些相声名家,人家看他对相声确实痴迷,常宝霆就引荐他拜郭荣启为师,正儿八经开始学相声

这样下来杨少华的相声之路总算是走上正轨了吧?可是哪有那么容易,相声这行当讲究个规矩,拜师得“摆知”,就是请圈内人吃吃喝喝,磕头拜师,好让大家都认可这师徒关系。

问题是杨少华当时穷得叮当响,哪有钱张罗这事?没办法,这个师承关系就一直悬而未决,甚至有人说他一辈子就是个“海青”,也就是没正式师承关系的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杨少华背井离乡来到天津找活路,一路上,他甚至靠要饭谋生,好不容易才到了天津,进了轧钢一厂当钳工,好在他有相声特长,很快就成了工厂的文艺骨干,后来被调入南开区曲艺团,再后来又调入天津市曲艺团,终于算是有了个正经职业。

杨少华人生的头几十年,就是在这种为生计奔波、为钱字发愁的状态中度过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纪轻轻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在天津市曲艺团期间,杨少华遇到了自己事业中的第一个贵人,马三立,他不仅为马三立捧过哏,还拜他为义父,后来又给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捧哏,合作演出了《戒烟》、《地理图》等相声节目。

年近60岁的时候,杨少华遇到了自己事业中真正的转折点,遇见了赵伟洲,这可真是个大贵人,赵伟洲不在乎杨少华那种“蔫哏”表演风格容易抢戏的特点,还专门为他量身打造了《枯木开花》这样的作品,让他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节目一炮而红,甚至还获得了1990年“铜陵杯”相声大赛最高奖,从此,杨少华凭借一句“我要开花”火遍了大江南北,可算是迎来了“老来红”的高光时刻,那杨少华从此就一帆风顺了吗?哪有那么容易!

老话常说“艺人命苦”,放在杨少华身上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个年代,相声演员压根就不受待见,走到哪儿都抬不起头来,杨少华年轻时不光穷,还经常被人欺负,这日子过得真是憋屈。

一个大男人,身上还背着六口之家的重担,四个孩子都是虎气生生的小伙子,光是吃饭这一项就能把人给愁死,有句老话叫“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养一个都够呛,何况是四个?杨少华那时候每天都在为“米袋子”“油瓶子”发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更要命的是,他老伴也没个正经工作,就靠给街道推小车、纳鞋底这些零活儿挣点小钱贴补家用,杨少华自己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还得出去说相声赚外快,就这样,家里还是常常揭不开锅。

到了60岁,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杨少华却依然穷困潦倒,四个儿子的彩礼花销很大,两个儿子还没找到对象,这让杨少华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为了生计,杨少华甚至不得不在大街上撂地说相声。

眼看着快要退休了,杨少华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北京寻找更多赚钱机会,回到北京后,杨少华发现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去投靠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侯家,他一住就是六年,这六年的光阴里,发生了不少故事。

杨少华后来自己坦言,在侯家的生活“跟佣人差不多”,这话听着扎心,但却是实情,在别人家住了六年,怎么可能是无条件的呢?当年的侯家每天人来人往,里里外外很多事情要忙活,杨少华这些年肯定不是在侯家白吃白喝的。

说好听点是个师弟,直白点说,可不就是个不花钱的杂工和保姆吗?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在别人家住了六年,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压力,这种滋味儿可以想象,尽管侯宝林确实是个厚道人,但寄人篱下的日子,怎么可能好过?

侯宝林去世后,杨少华跟着侯耀文演出,有一次侯耀文给他发演出费,却来了个“天女散花”,把钱撒了一地,他蹲下身子,当着很多同行的面把钱一张一张捡起来,还开玩笑缓解尴尬的气氛。

品品这事儿就知道当年杨少华在侯家的处境了,一个有尊严的老艺术家,为了生计不得不低头弯腰,捡起被人故意撒在地上的钱。这种耻辱,这种无奈,这种忍耐,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理解,而这种尴尬处境,也是杨少华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在杨少华的悲情人生中,有那么一段小插曲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他和赵本山之间的一段友情故事,一个是相声界的老艺术家,一个是小品界的顶梁柱,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一年,这两位艺术家因为工作关系住在了同一个房间,当时他们的节目都被送到春晚评选,机会难得,经过了几天的相处,赵本山慢慢了解到了杨少华的生活状况。那时候的杨少华已经60岁了,却依然穷困潦倒。

赵本山自己也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他年幼丧母,生活贫苦失学,靠表演二人转为生,所以他特别能理解杨少华的处境和心情,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一个是相声演员,一个是二人转出身,但他们有着相似的草根背景和艰辛经历。

赵本山偷偷做了一件特别暖心的事情,他悄悄地把2000元钱塞到了杨少华的枕头底下。要知道,那时候的2000元可不是小数目,赵本山知道杨少华是个要面子的老艺术家,所以才选择这种方式给予帮助,避免让老人家难堪。

通过这种方式,杨少华既保全了自己的尊严,又接受了赵本山的好意,赵本山做这事的时候既没声张,也没摆谱,就那么默默地帮了杨少华一把。

事情过去三十年,杨少华仍然不忘这份恩情,时常向人提起赵本山的这份帮助,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能有这样的真情实意,实属难得。

而两人的友情故事并没有随着那2000元而结束,后来,赵本山在拍戏时邀请杨少华担任男一号,但杨少华因为年龄大了,体力跟不上,就婉拒了这个邀请。

在2009年,赵本山突发脑出血住院治疗的消息传出后,杨少华非常担心,还特意打电话询问情况,当得知赵本山康复出院后,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而这份跨越艺术门类的情谊,也让我们见证了民间艺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如今,这位94岁的老艺术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那句“我要开花”的经典台词,仍在观众心中回荡,正如他的代表作《枯木开花》所言,即使是枯木,也能在坚持和等待后迎来盛开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娱乐   贫寒   佣人   家当   家境   晚年   儿子   杨少华   相声   枯木   曲艺   演员   生计   关系   杂工   处境   师承   天津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