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邻居家初三男生聊天,孩子揉着发红的眼睛说:“姐,我现在一进书房就想吐。每天刷题、背书、考试,像台机器似的,可考完又不知道为了啥……”
这话扎心了。我们总怪孩子“不努力”,可你发现没?很多孩子不是懒,是学着学着,把“为什么学”给忘了。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一句特戳心的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大白话翻译就是——咱们干啥事都得图个“为啥”,不然就像蜘蛛没了网,飘着没着没落的。
学习更是如此。你想啊,孩子刚上学那会儿,哪个不是背着小书包蹦跶着去?“我要学好多知识!”“我想当科学家!”眼里闪着光。可走着走着,这张“意义网”被撕碎了:
慢慢的,学习的意义从“探索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变成了“应付考试”“拿高分”“不被骂”。就像你本来想种朵花,结果每天只盯着叶子有没有虫,最后连花开没开都忘了。
我带过一个高二女生,成绩中等偏上,可一到自习课就走神,作业敷衍了事。聊深了才知道:“我妈说考上985才有出路,可我根本不知道上985之后干啥。现在每天刷题,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不知道洗干净没,更不知道洗完要穿去哪。”
这种迷茫太常见了。当学习只剩下“眼前的苟且”,孩子就会觉得:“这破事儿跟我有啥关系?”
意义感一旦消失,学习就成了“为别人学”——为爸妈的面子,为老师的KPI,为高考的独木桥。你说,换谁谁不烦?
那咋帮孩子找回学习的意义?直接说“为了中华崛起”?太虚!说“找个好工作”?太远!
我试了个办法:把“大意义”拆成“小确幸”,让孩子在学习里尝到甜头。
有个男生讨厌几何,觉得“画辅助线纯属折磨”。我带他用数学思维分析游戏装备属性:“你看这把刀攻击力+20%,暴击率+15%,实际伤害怎么算?”他突然眼睛亮了:“哦!原来这和概率题差不多!”
现在他会主动琢磨:“奶茶店第二杯半价,买3杯怎么更划算?”“打车软件的动态调价,是不是用函数算的?”——当他发现数学能解决生活里的具体问题,学习就从“任务”变成了“工具”。
有个女生怕写作文,说“反正没人看”。我让她试着给喜欢的动漫写同人短评,给小区流浪猫设计领养海报。她写:“咪咪的眼睛像两颗琥珀,它总在快递站等妈妈,或许它也在想‘我的家人什么时候来接我’?”
后来她作文拿了高分,更惊喜的是:“原来文字能把心里的话说清楚,还能让别人感同身受!”——当学习变成“表达自己”“连接他人”,孩子自然愿意投入。
有个男孩抗拒学英语,觉得“又不出国用不上”。我给他推了个海外宠物博主的视频:“你看这只柯基拆家,主人用英语吐槽‘你这个小捣蛋鬼’,多有意思!”他跟着学了两句,后来主动搜“狗狗训练英文指令”,现在能和外国博主简单互动了。
学习的意义,从来不在“必须考多少分”,而在“它能让你成为更丰富、更自由的自己”。
别总急着问“今天学了啥”,多问问“今天学得开心吗?”“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原来学习这么有意思’?”
就像带孩子爬山,别只盯着山顶的旗子,多指给他看:“你看那片云像兔子!”“这棵树的年轮藏着十年前的故事!”
当孩子重新在学里找到“有意思”“有价值”“有期待”,那张被扯碎的“意义之网”,会慢慢织得更结实。
毕竟,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不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吗? 而学习,本就该是帮我们找到答案的过程啊。
(本文系学业规划实践心得,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说:
教育不是填鸭,是点火。
当孩子看清学习背后的星光,
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奔赴的热爱。
#学习方法##上头条 聊热点##分享城市新鲜事#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