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薛城南常那座大名鼎鼎的“武王墓”——这事儿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老百姓口口相传说是古代某位武王的陵墓,甚至连周边的五座小墓都被附会成“武王五子墓”,叫“五王墓”。但作为长期研究鲁南地区考古和地方史的学者,我得负责任地说:这“武王”的身份,可不是靠传说就能定的,得拿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说话,一步步拨开历史的迷雾。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前提:“武王”不是随便谁都能叫的,要么是有正式谥号的帝王诸侯,要么是民间对勇武之人的尊称。咱们先从最有名的“武王”说起——西周的周武王姬发,也就是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那位。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想,会不会是他的陵墓?答案很明确:绝对不可能。为啥这么肯定?咱们从两个关键点就能判断。第一,地理位置对不上。根据考古学界的共识,西周早期的王陵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比如咸阳附近的周陵遗址,那才是周武王、周成王这些西周开国君主的陵墓集中区域。薛城南常位于山东南部,在西周时期属于东方夷族与中原诸侯交界的地方,距离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千里之遥,周武王怎么可能把陵墓选在这儿?第二,墓葬形制不匹配。周武王所处的西周早期,王陵形制是“亚”字形大墓,配有车马坑、祭祀坑,随葬品以成套的青铜礼器、兵器为主,而且有严格的等级规制。但薛城南常的“武王墓”,根据多年的考古勘探,是一组分布在老鸹山的封土堆群,最大的封土直径也就一百五十米左右,属于中小型墓葬群,跟西周王陵的规模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周武王这个选项,咱们直接可以排除。

接下来,咱们把目光聚焦在鲁南本地——毕竟古代诸侯墓葬大多离自己的都城不远。鲁南地区在夏商周时期有个很重要的诸侯国叫薛国,这可是个历经夏、商、周三代的“长寿古国”,从夏朝车正奚仲受封开始,一共传了六十四世,都城就在今天的薛城附近。那薛国国君里有没有谥号为“武王”的呢?咱们翻遍《世本》《左传》还有地方史志记载的薛国世系:从西周初年周武王复封的薛侯畛开始,后面有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一直到被楚国灭亡的愍侯洪,所有国君的谥号里,只有“宣武侯”带个“武”字,但人家全称是“宣武侯”,而且墓葬已经在前掌大遗址被发现了——1994年考古队在滕州前掌大发掘的西周早期贵族墓,出土了两千多件青铜器、漆器,还有密封了三千年的古酒,根据铭文和器物组合,已经确定是薛国宣武侯等贵族的墓葬,跟南常的“武王墓”完全是两个地方,直线距离都有几十里地。所以薛国国君里,压根就没有独立谥号为“武王”的人,这第二个选项也站不住脚。

那会不会是其他诸侯国的“武王”呢?咱们再扩大范围看看。鲁南周边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鲁国、滕国、小邾国等诸侯国。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国君都是姬姓,历史上有鲁武公,但鲁武公的陵墓在曲阜附近的鲁国故城遗址内,早就被考古证实了,跟薛城没关系。滕国、小邾国都是小国,国君谥号里连带“武”字的都没有,更别说“武王”了。再往远了说,战国时期的楚国、齐国虽然都曾势力范围覆盖过鲁南,但楚国的“武王”是楚武王熊通,他的陵墓在湖北江陵一带;齐国的国君里没有称“武王”的,所以这些外地诸侯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会不会是秦汉以后的“武王”?比如汉代的藩王?咱们再梳理一下秦汉时期的“武王”。秦代没有分封诸侯王,汉代的异姓王、同姓王里,谥号为“武王”的只有一个——淮南王英布,但英布谋反被杀,不可能有如此规格的墓葬,而且他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江淮地区,跟鲁南无关。其他汉代诸侯王,比如齐王、楚王、鲁王,谥号里都没有“武王”,所以秦汉时期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

排除了这么多选项,那薛城南常的“武王墓”到底是谁的?答案就藏在地方史志和考古勘探结果里。根据《峄县志·古迹考》明确记载:“周将军墓,在(峄)县西四十里,建陵城(即今南常故城)东。元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周忠,并其子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瑞昌,俱葬于此。” 这段话把位置、墓主人身份说得明明白白——这里根本不是什么“武王墓”,而是元代大将军周忠和他儿子周瑞昌的墓葬。

咱们再结合考古发现验证一下。考古队对老鸹山的五座封土堆进行勘探后发现,这五座墓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东汉,最晚的就是元代,所谓“五王墓”其实是不同时期贵族墓葬的集中分布区,并不是同一批人的墓葬。其中位于山巅的最大一座墓,根据土壤堆积和少量出土的陶片、砖瓦判断,正是元代墓葬,这和《峄县志》记载的周忠墓位置完全吻合。周忠是薛城南常本地人,元代初年因为抗击金兵、保卫乡梓立下大功,被封为广威将军,后来在征战中遇害,归葬故里;他的儿子周瑞昌继承父职,也被封为武节将军,死后葬在父亲身边。这父子俩都是元代的著名武将,民间百姓为了纪念他们的勇武,口口相传中就把“武将军墓”简化成了“武王墓”,时间一长,就慢慢附会成了古代“武王”的陵墓,连周边的其他时代墓葬也被凑成了“五王墓”的传说——这种民间传说对历史人物的“拔高”和“简化”,在考古学上是很常见的现象。

可能还有人会质疑:会不会有更早的“武王”葬在这里,周忠父子只是附葬?但考古勘探已经明确,这一带的核心墓葬是元代的,没有发现更早的大型贵族墓,而且如果真有“武王”级别的人物葬在这里,不可能没有相应的随葬品和祭祀遗迹。前掌大薛国贵族墓之所以能确定身份,是因为出土了带铭文的青铜器,而南常的这些墓葬,无论是勘探还是局部清理,都没有发现任何能证明“武王”身份的文物,反而出土的砖瓦、陶片都是元代常见的器物,这进一步印证了《峄县志》的记载。

还有个关键点要说明:鲁南地区在元代战乱频繁,周忠这样的地方将领往往是乡梓的保护者,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立祠纪念、传扬事迹是很自然的。民间在传颂过程中,很容易把“武将军”的“武”和“王”联系起来——毕竟“王”在民间语境里是尊贵地位的象征,久而久之,“周将军墓”就变成了“武王墓”,这个演变过程是符合民间传说形成规律的。

总结一下:薛城南常的“武王墓”,既不是西周周武王的陵墓,也不是薛国或其他诸侯国“武王”的遗迹,而是元代广威将军周忠及其子武节将军周瑞昌的墓葬,民间传说中的“武王”,其实是对“武将军”的误传和附会。
当然,作为严谨的研究者,我也得说:虽然目前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但要完全盖棺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比如如果能在墓葬中发现带有周忠、周瑞昌铭文的器物,就能彻底证实这一结论。不过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元代武将军墓讹传为武王墓”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解释。

这也提醒我们,民间传说虽然承载着百姓的情感和记忆,但要还原历史真相,还得靠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薛城南常的“武王墓”传说,其实也是鲁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元代将领周忠父子的事迹,也反映了民间对忠义勇武之人的尊崇——这或许就是这个“误会”背后,最珍贵的历史价值。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