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9月17日中午,重庆江津大桥饭店里,十多个老人分坐两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76岁的老板张成书忙前忙后,满脸堆笑地为大家服务。
19年来,因街坊老人常来搭伙,她毅然开启了一场不为赚钱的坚守,一日三餐只需10元。2025年初,在老人们的“抗议”下,她才首次提高餐标,每天约13.3元。
“这点钱,在外面吃一盘炒肉都够呛!”老人们的朴实语言里,藏着对张成书的认可。她的善心之举,也成了当地留守老人心中最踏实、最温暖的依靠,陪伴他们走过暮年。
张成书。
第一个搭伙老人吃了19年
张成书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着简约的白T恤与黑色长裤,斜挎着一只黑色背包,整个人干净利索。
“这个饭店,开了46年。”张成书回忆,当时她才30岁,承蒙大家厚爱,一直经营至今。
2006年,70多岁的独居老人刘培书找上门来,跟她商量,想到饭馆来搭伙吃饭。想着都是街坊,张成书没有拒绝。就这样,刘培书成了饭馆的第一个搭伙人。
“我们吃啥,她吃啥。”张成书说,今年3月,刘培书因病离世,她在饭店搭伙用餐长达19年。
“多个人多双筷子嘛!”张成书说,刘培书来了后,黄银书也来了。后来,越来越多的老人来搭伙。
特殊的送餐服务
张成书上门送餐
“11点,该给汤学贵送饭了。”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张成书走进饭厅,端起厨师们准备好的饭菜,给搭伙的食友送去。
原来,73岁的汤学贵因瘫痪行动不便,只能靠拄着四脚拐杖在房间里缓慢挪动,虽然离张成书饭店只有100来米,但也无法到达。
张成书为老人舀菜。
“吃午饭了。”张成书将饭菜放在桌上,跟员工一起,搀扶着他慢慢坐下。“炖了土鸡汤,香得很,多吃点。”汤学贵夹了一嘴鸡肉,吃了一口说:“好得很!好得很!”
“吃了就放桌上,一会儿我们来收。”交代完,张成书又返回饭店。刚好,79岁的罗文玉的饭菜也准备好了。
“罗老头不吃干饭,最近也不爱吃鸡肉、瘦肉,专门给他准备了皮蛋和素菜。”张成书说,老人这两年也是行动不便,孩子又忙工作,专门找到她,要来搭伙。
罗文玉家窗户正对着饭店饭厅,老人女婿特意拉了一根绳子。饭点时,她们把饭菜装在食品袋子里,挂在绳上,喊一声,他就拉过去。
“罗老头,吃饭咯!”张成书大声呼喊,听到“暗号”,老人快速将饭菜“接收”。
几年前,常年来饭店搭伙吃饭的两位老人相继卧床,无法出门,张成书便专门开了这项新服务“送餐上门”。也正是在那时,张成书定下了两条规定:若有搭伙老人因病因残行动不便,必须送餐到家;凡是缴了餐费,未按时前来吃饭的,不仅要上门查看情况,还要将剩余餐费如数退还。
张成书为老人舀菜。
中午11:30,搭伙的老人们陆续来到饭店,菌菇鸡汤、南瓜炒肉丝、炒冬瓜片、南瓜汤、豆腐炒回锅肉,菜已经端上桌,张成书招呼着大家取碗筷、盛饭,开吃。
“多吃点菜,有什么要求都提,饭吃了自己去打……”席桌间,张成书边唠叨,边给老人们夹菜。
十元三餐 食客喊涨价
聊起收费,张成书坦言,最初原本想免费,来搭伙的老人硬塞饭钱。后来,为让老人们吃得安心,她定下了一个收费标准:一日三餐,只收10元,300元/月。
“这个价格说实在的,在外面随便吃一顿饭都不够。”搭伙老人直言,“我们心里清楚,这个生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张老板一点都没得赚。”早上有包子、馒头、稀饭、鸡蛋、咸菜;中午一般两荤一素一个汤,晚上两素一荤一个汤。要是人多,还会加菜。
就这个价格,张成书还执行得“不严格”。76岁的代德纯是一名农村困难老人,张成书坚决不收他的饭钱,老人有时吃完饭悄悄放下一两元。
“做事情,莫去计较那么多!这点虽没赚钱,但其他酒席也能维持饭店经营。”张成书说:“在我这里,有钱没钱,饭都要吃饱!”
去年底,有搭伙老人提出要张成书涨饭钱,说:“你要是再不涨点,我们都不好意思来吃了!”
最后,在大家“抗议”下,今年初执行了19年的餐标调成400元/月,按一月30天算,约13.3元/天。但对年事已高的老人,张成书依然是执行原价。
这里有家的温暖
老人们在饭店用餐。
搭伙老人中,88岁的肖吉文是专程从江津李市场镇搬来大桥村租房住的。肖吉文称,“在这儿吃了五六年了,这里有家的温暖,每天都很热闹!”
记者在大桥村看到,村民楼聚集的人行道两边,偶有行人路过。而整条街最聚人气,最热闹的地方,当数大桥饭店门口。
83岁的周树强,在3年前老伴离世后,也到了张成书饭店搭伙,“家里就自己,除了电视响,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弄点饭菜,吃馊了都没吃完。”年龄大了,记性又差,娃儿还担心他弄饭忘关火。到张老板这里来搭伙吃饭,又闹热还方便。“就跟家里一样。”饭后,大家还喜欢坐在饭店门口聊天、打牌,热热闹闹就是一天。
张成书与老人交流。
张成书笑着说,老人们对她可好了,店里忙不过来,都来帮忙。她也把搭伙老人当自家老人一样对待,不吼不吵,要吃啥都给他们弄。
这些年,来来走走,在张成书饭店搭伙的老人有近百人。
照亮老人暮年的暖灯正在传递
“家里人很支持我!我也用自己待人接物之道,去影响孩子们。”张成书育有五个子女,一有空都会回来帮忙。谈起还会坚持多久,张成书说:“我认准一个理:想干的事情,先干起来。只要还干得动,就一直做下去。”2020年,善良朴实的张成书荣获了“重庆好人”称号。
“我妈不仅善良待人,还特别能拼,是我们的榜样。72岁那年,为了方便更多的失能老人,她开起了养老院。”如今,三女儿周诗净已返乡“接班”,帮母亲张成书打理饭店和养老院。
周诗净说:“自己一定会把母亲立下的老规矩传承下去,用心照顾好这些老人们,让他们安度晚年。”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摄影 任君 实习生 黄千芸 李丹 视频编辑 邹孟霖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