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治所”:重庆母城的行政隶属变迁史

纵观历史,

重庆母城有一个最鲜明的特征:

它自己是什么行政区划,

其“上级单位”的办公地就设在哪里。


它是江州县时,巴郡的郡治在这里;

它是巴县时,重庆府的府治在这里;

它是重庆市时,

四川省政府乃至国民政府的驻地也曾在这里。


今天跟着小志一起看

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

这片土地如何作为核心,

承载了层层上级行政机构的变迁。

图源:渝中发布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偏东地区,东、南濒临长江,与南岸区水域相接;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水域相连;西面通陆,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处于重庆市区的中心位置,是重庆市的母城和中心城区。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区境虽为重庆市区、县中幅员面积最小的两个城区之一,但历为郡、州、道、路、府、省、县以及西南区、重庆市治所所在地,曾为巴国、大夏国国都和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所在地。正式建立区级政区,始于民国24年 (1935年) 建立区署,但区署是重庆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历时仅15年;建立区级政府,始于1950年6月重庆市第一区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历时共35年。在建立区级政区前,作为隶属县、市以上政区的地域和治所所在地,则有悠久的历史。

01

建区前后隶属政区

《尚书·禹贡》用自然分区方法,分天下为九州,今渝中区境属梁州地域。但这是地理概念,并非行政建置概念。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封姬姓宗族于巴地,建立巴子国。

巴国极盛时期,其疆域:东至鱼复 (今奉节县一带及湖北西部地区) ,西至僰道 (今宜宾地区及泸州市) ,北接汉中 (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 ,南及黔 (今重庆市黔江地区、贵州省东北及湖南省西北一带) 、涪 (今重庆市涪陵地区及贵州省北部地区) 。巴国时期,国以下尚无正规的行政建置,区境属巴国江州地域,曾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

战国后期,周慎靓王五年 (公元前316年) ,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及巴。两年后,以巴国地置巴郡,以江州城为首府,置江州县。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36郡,巴郡是其中之一。巴郡辖县目前可考者,仅江州、垫江、阆中、枳、朐忍等县。是时,区境属巴郡、江州县地,为巴郡、江州县治所所在地。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 ,置十三刺史部,巴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郡治仍在江州县 (今渝中区境) 。汉兴平元年 (公元194年) ,益州牧刘璋将巴郡分为巴郡、永宁郡、固陵郡,永宁郡辖江州县,永宁郡治、江州县治均在区境。汉建安六年 (201年) ,永宁郡复称巴郡。汉代,曾有一段时间,将巴郡、江州县治移到今两江新区刘家台附近的北府城。西晋永兴元年 (304年) ,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成汉玉衡元年 (311年) 置荆州,州治在巴郡江州县。东晋永和三年 (347年) ,成汉灭亡,东晋废荆州,仍置巴郡,改属梁州,郡治仍在江州县。南朝刘宋时 (420~479年) ,巴郡隶属于益州,郡治仍在江州县。南齐建武二年 (480年) ,巴郡隶属于巴州。

南齐永明五年 (487年) ,将江州县地分置为垫江县、江州县,江州县徙治僰溪口 (今江津区珞璜镇顺江社区) ,以原江州县治所所在地 (今渝中区境) 为垫江县治。梁大宝元年 (550年) ,武陵王萧纪改巴郡置楚州,州治在巴郡垫江县。西魏废帝二年 (553年) ,改梁朝楚州为巴州,州治在巴郡垫江县。北周闵帝元年 (557年) ,改巴州复为楚州,州治先在巴郡垫江县,后在巴郡巴县。北周武帝五年 (561年) ,撤销垫江县、枳县,以其地置巴县,隶属于楚州巴郡,以原垫江县治为巴县治。渝中区境属巴县地,历经隋、唐、五代、宋、元、大夏、明、清诸代,直至民国18年 (1929年) ,历时长达1368年。

隋开皇三年 (583年) ,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嘉陵江古称渝江,改楚州为渝州 (故重庆又简称渝) ,治巴县。隋大业三年 (607年) ,废州复郡,改渝州复为巴郡,郡治仍在巴县。唐武德元年 (618年) ,废郡复州,改巴郡复为渝州。唐贞观元年 (627年) ,分全国为十道,渝州属山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 ,渝州属山南西道。唐天宝元年 (742年) ,渝州改称南平郡。唐至德二年 (757年) ,南平郡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唐乾元元年 (758年) ,南平郡复称渝州。唐末,渝州属剑南东川昌渝泸合都指挥使。宋乾德三年 (965年) ,渝州属西川路。宋咸平四年 (1001年) ,今四川地区划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统称川峡四路,后简称为四川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渝州属夔州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年) ,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建炎年间 (1127~1130年) ,因战争需要,设川峡四路制置使于成都。南宋淳熙十六年 (1189年) ,宋孝宗禅让其子赵惇,是为宋光宗,因恭州为其潜藩之地,依潜藩升府的惯例,升恭州为重庆府。此为“重庆”这一地名的由来。自此,巴县县城 (今渝中区旧城区) 即习惯称为“重庆城”。嘉熙三年 (1239年) ,置川峡四路制置副使于重庆。淳佑二年 (1242年) ,川峡四路制置使移驻重庆府 (今渝中区境) ,重庆首次成为四川地区的军政中心。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称帝,建大夏国,国号天统,定都重庆,驻今渝中区长安寺 (重庆二十五中学所在地) 。大夏国疆域最盛时,东至夷陵 (今湖北省宜昌市) ,西至云南中庆 (今云南省昆明市) ,南至播州 (今贵州省遵义市) ,北至兴元 (今陕西省汉中市) 。明洪武四年 (1371年) ,大夏政权被灭亡。

明洪武六年 (1373年) ,置重庆卫隶属于成都卫 (四川都指挥使) 。明洪武九年 (1376年) ,改重庆路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洪武中期 (约1373~1387年) ,置重庆兵备道管辖重庆卫、重庆府和各州县及贵州、酉阳等处宣抚司、宣慰司。是时,重庆卫、府、道治所,均在巴县治所所在地的今渝中区境。

清代仍置四川行省,设巡抚驻成都。顺治三年 (1644年) ,设分巡上川东道,驻重庆府。顺治十四年 (1657年) ,又增设总督,驻阆中。康熙元年 (1662年) 移驻重庆。康熙二年 (1663年) ,清总督在重庆补筑通远门城墙,加强防务,清朝在重庆的统治才得以巩固。康熙七年 (1668年) ,四川总督改设为川湖总督,移驻湖北荆州。康熙八年 (1669年) ,撤分巡上川东道,统为川东分巡道,仍驻重庆府。康熙九年 (1670年) ,川湖总督移驻重庆。康熙十九年 (1680年) ,川湖总督改为川陕甘总督,移驻陕西省西安。光绪十六年 (1890年)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续增条款》,重庆对英国开放为商埠。次年,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光绪十七年 (1891年) ,川东分巡道兼重庆关监督,仍置重庆府,隶属于四川行省。

清宣统三年 (1911年) ,重庆掀起保路运动。同年八月十九日 (10月10日) ,辛亥革命爆发。十月初二 (11月22日) ,重庆独立,随即成立蜀军政府,撤销重庆府,设民事厅。川东南57州县先后独立,接受蜀军政府领导。蜀军政府驻巴县 (今渝中区新丰街) 。

民国元年 (1912年) 3月,重庆蜀军政府与成都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军政府,在重庆设重庆镇抚府。同月,撤销民事厅,仍称重庆府,驻巴县 (今渝中区境) 。同年6月,撤销重庆镇抚府,改设川东观察使驻巴县。民国2年 (1913年) ,袁世凯窃国称帝,废省、府、州、厅,以道辖县。于是,重庆府废,存巴县,属川东道。民国3年 (1914年) ,川东道改名为东川道。同年,在全国声讨中袁世凯倒台,四川军阀割据。重庆市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在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中,为南北势力必争之地;又是20年代川、滇、黔军阀混战的主要战场,政局动荡。

民国6年 (1917年) 8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督军公署,治所驻今渝中区境。民国7年 (1918年) ,四川防区制确立后,东川道名存实亡。民国8年 (1919年) ,四川督军明令公布的《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中,重庆城由黔军驻防。民国9年 (1920年) 10月,再次在重庆设立督军公署,治所驻今渝中区境。民国10年 (1921年) ,四川各路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湘驻重庆,在重庆设立四川省政府,治所驻今渝中区境。同年10月,设立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以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任督办,开始筹办市政,是为酝酿建市之始。民国12年 (1923年) 2月,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驻重庆,改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重庆市政公所,自任督办。以后几易督办,先后凡4年,均称市政公所。

民国13年 (1924年) 6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公署,治所驻今渝中区境。民国14年 (1925年) 2月,在重庆再次设立四川省长公署,均未及1年,或倒台,或改组,或他迁。民国15年 (1926年) 6月,刘湘改重庆市政公所为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委潘文华为督办。民国16年 (1927年) 8月,改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重庆市政厅,潘文华任市长。民国17年 (1928年) 8月,撤销四川各道恢复四川省,巴县直隶于四川省。

民国18年 (1929年) 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改重庆市政厅为重庆市政府,潘文华任市长,隶属于四川省,渝中区境属重庆市地。民国24年 (1935年) ,川政统一。2月,四川省政府在重庆市成立。6月,西迁成都。

民国26年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移驻重庆 (府址在今渝中区人民路) ,重庆市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民国28年 (1939年) 5月5日,国民政府宣布重庆市为特别市,直辖行政院。巴县隶属四川省,乃迁出市区 (今渝中区境) 。巴县治所在今市中区境,历时1379年。民国29年 (1940年) 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正式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陪都。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 (1946年) 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乃为特别市、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年12月,奉中央人民政府令,重庆市为西南大区直辖市,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驻渝中区中山二路罗家湾。1954年7月1日,重庆市并入四川省建制,改为省辖市,仍驻区境。1949年1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作为管理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云南、贵州、西康3个省和重庆市的地方一级政府,驻区境上清寺。1952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仍驻区境。1954年1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正式撤销。

02

区署、区公所

区境自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 (公元前314年) ,建置江州县始,至民国18年 (公元1929年) ,重庆建 (四川省辖) 市,区境属重庆市地址,先后为江州县、垫江县、巴县的县地和县治所所在地达两千两百余年之久。重庆建市后,民国24年 (1935年) 2月,重庆市下设5个区,分别建立区署,作为重庆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中第一至第三区区署及其所辖地域在今渝中区境,是为区境建立区级政区之始。区署分别驻市团局、东华观、两路口。民国24年 (1935年) 9月,重庆市改设6个辖区,其中第一至第四区区署分别驻桂花街张爷庙、龙王庙、段牌坊火神庙、观音岩,在今渝中区境。民国28年 (1939年) 5月,重庆市升为行政院直辖特别市,巴县、江北县政府先后迁出区境,重庆市改设为12个区,其中第一至第七区在今渝中区境。区署分别驻龙王庙、桂花街、段牌坊、观音岩、石板坡、张家花园、上清寺。民国31年 (1942年) ,重庆市改设为17个 (陆上) 区和1个水上区,其中第一至第七区、水上区的一部分,在今渝中区境。设区署7个,其驻所同上。民国33年 (1944年) 10月,重庆市政府将各区区署改组为区公所。民国35年 (1946年)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市改设为18个区,撤销水上区,其中第一至第七区和第八区的一部分在今渝中区境。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渝中区境第一至第七区的区公所及其所辖地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全国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就此诞生。直辖后的重庆由过去辖21个区县(市)、2.3万余平方公里、1500余万人口,增加到辖43个区县(自治县)、8.2万余平方公里、3000余万人口。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仪式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自此重庆市迈入发展快车道,渝中区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在发展中传承,书写母城新篇章。


资料来源:重庆市志-第一卷

图片来源:渝中发布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文章字数以1000-3000字为宜,最好配相关图片。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投稿邮箱:cqzbtg@qq.com。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在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署名进行推广;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重庆   行政   渝中区   重庆市   巴县   民国   元年   垫江县   公署   益州   东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